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芝芪菌质对日本沼虾生产性能和机体免疫的影响。[方法]将日本沼虾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约45尾,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500 mg/kg芝芪菌质,饲养35 d后测定日本沼虾生长情况和血清溶菌酶、肝胰脏中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及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芝芪菌质的试验组日本沼虾的血清溶菌酶、肝胰脏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增高。[结论]饲喂适量的芝芪菌质能促进日本沼虾的生长和免疫力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蒽酮-硫酸法测定芝芪菌质中的多糖含量。[方法]研究确定蒽酮-硫酸法测定芝芪菌质中多糖含量的最佳检测条件,测定3批芝芪菌质的多糖含量。[结果]当加入6 ml、0.05%的硫酸蒽酮溶液,在水浴中加热20 min,冷却20 min时芝芪菌质中多糖含量测定条件最优。[结论]3批芝芪菌质多糖的平均含量为0.991 3%。  相似文献   
4.
观察饲料添加剂芝芪菌质的稳定性,预测其有效期.采用加速试验、光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以芝芪菌质的有效成分(异黄芪甲苷和多糖)、水分、霉菌、细菌和沙门菌为检测指标,按规定方法取样检测.检测结果符合相关技术指标要求.试验证明:芝芪菌质的稳定性符合要求,并暂定其有效期为2年.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设计对水浸提法、水浸提+微波辅助法、乙醇浸提法、乙醇浸提+微波辅助法进行比较,以咖啡提取物中绿原酸的含量为评判指标,考察时间、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微波功率等对提取物有效成分绿原酸含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该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绿原酸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浸提+微波辅助法,最佳提取条件为微波时间5 min,功率300 W,乙醇体积分数60%,此条件下提取绿原酸的含量最高。影响提取的主次因素为:乙醇体积分数功率微波时间。  相似文献   
6.
宋东杰  阮鸣  张李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17-12018
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贯叶连翘中芦丁、金丝桃苷和槲皮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芦丁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529—0.5290μg(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9.4%,RSD=1.471%;金丝桃苷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493~0.4930μg(r=0.9996),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1.407%;槲皮素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0166~0.05300μg(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5%,RSD=1.295%。  相似文献   
7.
用蒽酮—硫酸法测定芝芪菌质中的多糖含量。研究确定了蒽酮-硫酸法测定芝芪菌质中多糖含量的最佳检测条件,并测定了3批芝芪菌质的多糖含量。研究得出,当加入6.0 ml、0.050%的硫酸蒽酮溶液,在水浴中加热20 min,冷却20 min时,芝芪菌质中多糖含量测定条件最优;3批芝芪菌质多糖的平均含量为0.991 3%。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广代料栽培食用菌机械化生产技术,改变我国当前食用菌生产落后状况,福建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受农牧渔业部农机化管理局的委托,于四月二十日在福建省古田县召开了代料栽培食用菌机械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9.
阮鸣  周梅仙 《中国饲料》2007,(19):30-32
本试验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芝芪菌质中的总皂苷含量。通过对测定波长的选择,对香荚兰醛浓度、高氯酸用量、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的优选,对显色后样品稳定性的考察,确定了芝芪菌质中总皂苷含量测定的最佳条件,并且检测了3批芝芪菌质总皂苷的含量。结果表明:在优选后的最佳含量测定条件下,黄芪甲苷对照品质量在53~185.5μg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3批芝芪菌质中总皂苷的平均含量为0.268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发酵工艺下芝芪菌质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验证芝芪菌质的最佳发酵工艺。[方法]对不同发酵天数下芝芪菌质的有效成分多糖、蛋白质及总皂苷进行动态变化研究,绘制动态变化曲线。[结果]第20~25天是发生次生代谢最旺盛的时候。[结论]结合动物免疫学试验结果,确定第20~25天为发酵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