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早竹园竹笋夜蛾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悬挂频振式杀虫灯杀灭早竹园中危害竹笋的夜蛾,其2 a留养种竹的成竹率分别达到77.24%和81.75%,是对照的2.22倍和1.38倍;用8%绿色威雷300倍液和20%杀灭菊酯2 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79.59%和67.06%。  相似文献   
2.
谈松林改造对松材线虫病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在杭州市余杭区闲林镇寺前村的松林改造预防松材线虫病示范试验区的实施情况、组织管理和技术措施。通过松林改造可以减少寄主松树、形成自然阻隔,便于管理、降低危险性;改造的同时可降低松褐天牛56.1%,减少林农损失60.75%,降低防治成本26.96%。  相似文献   
3.
蛀干类害虫引诱剂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当年生产的规格为300 mL的瓶装蛀干类害虫引诱剂,林间诱捕松墨天牛的持效时间在23 d以上;在阴凉干燥密封条件下,储存1或2 a,其林间持效时间基本无影响;储存1 a对林间诱捕松墨天牛成虫效果无影响;储存2 a诱捕效果是新药的77.78%。不同方向诱捕效果不同;设置在东西走向山脊线上的诱捕器诱捕效果南面最高,东面次之,北面、西面较差;东、南两个方向的诱捕量占总诱捕量的68%;西面与北面的诱捕率间的差异不显著,而其余每两个方向之间的诱捕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半静态水的条件下,研究了铜离子(Cu~(2+))、镉离子(Cd~(2+))和汞离子(Hg~(2+))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发育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采用48 h、72 h、96 h致死率和72 h、96 h孵化抑制率作为生理毒性终点,以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作为毒性评价标准。结果表明:Cu~(2+)、Cd~(2+)和Hg~(2+)对斑马鱼胚胎的48 h-LC50分别为0.58 mg·L~(- 1)、0.72 mg·L~(- 1)和0.000 46 mg·L~(- 1),72 h-LC50分别为0.39 mg·L~(- 1)、1.15 mg·L~(- 1)和0.000 30 mg·L~(- 1),96 hLC50分别为0.08 mg·L~(- 1)、0.19 mg·L~(- 1)和0.000 18 mg·L~(- 1);Cu~(2+)、Cd~(2+)和Hg~(2+)的72 h孵化抑制率的LC50分别为0.05 mg·L~(- 1)、0.01 mg·L~(- 1)和0.000 04 mg·L~(- 1),96 h孵化抑制率的LC50分别为0.06 mg·L~(- 1)、0.05 mg·L~(- 1)和0.000 11 mg·L~(- 1);Cu~(2+)、Cd~(2+)和Hg~(2+)对斑马鱼胚胎毒性大小顺序为Hg~(2+)Cu~(2+)Cd~(2+)。Cu~(2+)、Cd~(2+)和Hg~(2+)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率和孵化抑制率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72 h孵化抑制率可以作为斑马鱼胚胎最敏感的毒性终点指标。分别用单一毒性Cu~(2+)、Cd~(2+)和Hg~(2+)的96 h-LC50值,按毒性单位1∶1两两混合,对斑马鱼胚胎在第48、第72、第96小时的联合毒性均为协同作用;按毒性单位1∶1∶1混合共存时,对斑马鱼胚胎在第48、第72、第96小时的联合毒性均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麦株高与植株倒伏密切相关,影响小麦产量。为挖掘小麦株高QTL位点和候选基因,从遗传和分子水平上解释株高分子机理,本研究将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CASL7AS为母本,课题组自选株系浙农林12(简称ZNL12)为父本,杂交F1经过花培得到178个DH群体。通过4年2个种植点株高数据,利用55K SNP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对小麦株高性状进行QTL分析。该遗传连锁图谱包含3 655个SNP标记,长度为4 738.45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30 cM,覆盖了小麦21条染色体。其中,A、B、D染色体组分别含有标记1 466、1 492和697个。QTL分析共检测出53个QTL位点,分布于1A、3A、5A、7A、1B、3B、4B、5B、7B、2D、4D、6D和7D染色体上,可解释2.80%~38.50%表型变异。其中,稳定主效 QTL有2个,分别为QPh.zafu.4B-1QPh.zafu.4D-1,其贡献率分别为25.18%~38.50%和20.67%。经细胞生物学分析,基因型为(0,2)矮秆植株胚芽鞘的表皮细胞长度显著短于基因型为(2,0)的高秆植株,基因型为(0,0)、(2,2)中间型的植株胚芽鞘表皮细胞长度无显著差异,由此推测小麦株高的变异由细胞长度因素决定。QPh.zafu.4B-1候选基因Rht-B1b基因编码区矮秆株系,第904核苷酸处发生碱基“C-T”的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CAG-TAG);而QPh.zafu.4D-1候选基因Rht-D1b基因编码区矮秆株系,第781核苷酸处碱基突变“G-T”,编码氨基酸中缬氨酸变为天冬氨酸。结果为小麦株高候选基因的筛选和QTL定位提供了优异的遗传位点和候选基因,未来可用于小麦抗倒伏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6.
奇妙的干冰     
十冰是什么?就是固体的二氧化碳,从外观上看和普通的冰块没什么区别,但它却有许多奥妙。比如,它可以用来保存冰激凌蛋糕;在舞台上喷洒能形成烟雾缭绕的效果。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如果方法不当,则会造成伤害。据报道,一女子将干冰放入冰箱,导致冰箱门被炸飞;  相似文献   
7.
饥饿状态下瓦氏黄颡鱼氨氮排泄及鱼体生化组成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饥饿状态下,对瓦氏黄颡鱼的氨氮排泄率和鱼体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的氨氮排泄率在饥饿前期先升高后下降;在饥饿10~20 d氨氮排泄率无显著变化;20 d后氨氮排泄率呈下降趋势.饥饿鱼体取样结果显示,饥饿前鱼体的蛋白质、脂肪和灰份的含量分别为总体重的13.56%、21.84%和2.3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灰份含量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脂肪含量在饥饿初期显著下降.在饥饿半致死时,蛋白质、脂肪和灰份的含量分别为总体重的7.14%、4.81%和3.92%.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氨氮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锦云  陈玉翠 《水产科学》2006,25(5):232-235
以瓦氏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温度对其氨氮排泄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温(10、15、20、25、30℃)条件下,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氨氮排泄率分别为2.69、3.92、5.72、6.96、8.71 mg/(kg.h),氨氮排泄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二者的回归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描述:y=0.2128x1.086(n=48,R2=0.883),F检验表明相关性极显著(F相似文献   
9.
在竹斑蛾大发生后,分批采集越冬代预蛹茧于室内饲养,获得寄生性天敌11种,有白僵菌1种、寄蝇3种、寄生蜂7种,寄蝇、寄生蜂全部是寄主新记录,其中在姬蜂科中发现2个中国新记录属、1个中国新记录种.11种寄生性天敌中有4个优势种,其寄生率各自均占总寄生率10%以上.特别是新拟秘姬蜂,寄生率占总寄生率47%,估计在竹林中竹斑蛾越冬茧阶段可繁殖3代.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为预防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因语言发育落后在本院就诊患儿共94例,月龄20~30个月,询问每位患儿病史,家庭背景问卷,体格检查,行为观察和贝莉婴儿发育量表测试。结果 29例(30.85%)就诊时说出有意义单词,最小月龄为26个月,全部患儿未能讲2个字的短句,3例确诊为听力障碍(3.19%),13例有(13.83%)坐或爬或走运动发育落后,有围产期高危因素30例(31.91%);贝莉婴儿发育量表测试:MDI(55.59±10.93)分,PDI(76.78±13.84)分。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父母学历较低,母亲高中及以下77例(81.91%),父亲高中及以下65例(69.15%);主要教育者母亲占50例(53.19%),祖辈占33例(35.11%)。结论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应把儿童语言发育的监测纳入儿童日常保健中,及早发现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