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水产渔业   25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正> 据张剑英等(1981)报告,我国福建、山东及天津已发现鲻鱼虫寄生于鲻、梭鱼鳃上,但寄生于中华绒螫蟹幼蟹鳃上尚未见报道。 2001年5月23日唐海县七分场一养殖户送检出自其1.33hm~2的梭鱼、中华绒螯蟹混养池中重7.6g的患病幼蟹,经检查在鳃上除发现大量瓶体虫外,尚发现寄生于鳃上的锱  相似文献   
3.
1 海洋生物资源 地球表面积为51 000万km2,其中海洋面积36 100万km2,占70.8%.我国内陆面积960万km2,而东、南、黄、渤海四个海区面积达480多万km2,占内陆面积的50%. 水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易为人体消化吸收,作为人类的蛋白源,几乎现成的包含着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4.
<正> 鲤鱼由于具备一系列优良品质,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网箱养鱼已由试验逐步转向生产,鲤鱼及其杂交优势种仍不愧为上述养殖方式的重要养殖品种。在这些先进的养殖方式中颗粒饵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以下试验初步摸索出一种原料易解决、成本低、营养基本符合鲤鱼生长需要且饵料系数较低的颗粒饵料。  相似文献   
5.
<正> 在第二次全苏海水养殖会议及第三次鲻养殖业科学技术讨论会上,讨论了鲻鱼幼鱼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养殖生物学技术的合理性问题,卵、仔鱼的成活率及其在小水域转为主动摄食的可能性。 1977年第一次试验运送正在发育的鲻鱼卵270万粒到莫洛奇河口,结果很好。证明浅海鱼的卵能运送到相当远的距离。在成批运输时受精率很高,几乎没发现死亡,且由卵孵出正常的仔鱼。在缺乏专门孵化设备的情况下,利用运海金鲻鱼的卵,通过人工孵化,可以得到大量的  相似文献   
6.
<正> 一、国外鱼类人工配合饲料研究概况: 国外配合饲料工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美国饲料工业发展迅速,产量、产值均居世界首位,60年代以产值计算,饲料工业成为全美20大工业之一,70年代又进入最大的15个工业部门行列。50年代美国(Mclaren Halker)对鲑鳟鱼类的营养要求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以及鱼用颗粒饵料的配制,给日本人以很大的启示。60年代初日本引进美国虹鳟颗粒饲料的制作技术,在日本各大学,水产省,试验场的通力协作下,试制成以北洋鱼粉为主要原料的配合饲料(北洋鱼粉62%,小麦粉36%,矿物质1%,维生素1%)。到70年代鱼用饲料进入工业化生产,配合饲料从此代替蚕蛹(1953年蚕蛹占81.9%,1963年配合饲  相似文献   
7.
<正> 虹鳟对不同盐度水的适应,使其在盐水及海水水域的商品鱼养殖成为可能。 1977年开始网箱养殖虹鳟,盐度10—30‰。在生产规模获得虹鳟幼鱼以前,必须自己养殖亲鱼,然后才能说明能否进行卵的人工孵化及用井水及取土坑的水培育幼鱼。亲鱼一冬龄,平均重50克,1977年由明斯克省《沃尔马》养鱼场运来,然后由平均重5—10克当年鱼补充后备亲鱼,同年由《沃尔马》及《班加》立陶碗共和国养鱼场  相似文献   
8.
<正> 在池塘鱼类的成本中,最大的开支(44%)为饵料,所以最佳饵料质量及完善投例过程可提高养鱼业的效益。简单而容易实现节省饵料的方法是增加鱼类投喂次数。为了查明池塘鱼产量及饵料消耗对于投喂次数总的关系式,将本人的和文献上的数据进行了归纳。所有的数据部通过计算(见表),并作为可比单位(见图),一清二楚。以  相似文献   
9.
在沿海浅水坑塘中放养以尼罗罗非鱼为主,搭配放养鲢、鳙及梭鱼种,采取以投饵为主,施肥为辅的养殖方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罗非鱼的生长随坑塘面积的增大而减慢。  相似文献   
10.
<正> 由于养鱼业对野鲤脑垂体需要量的增加而缺乏,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鱼类学教研室进行了寻找新的激素制品的工作。试验于1979及1980年6月进行,首次获得成熟的雌胭脂鱼,亲鱼重1.1—2.0公斤,体长32—43厘米,亲鱼池水温22—24.5℃,试验总用亲鱼192尾。160尾雌鱼注射野鲤脑垂体作为对照。研究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效价3500国际单位/毫克;部分试验用安瓿装促甲状腺激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