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1篇
水产渔业   2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
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大黄鱼产业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本文就加快大黄鱼原良种体系建设、规范养殖网箱布局和优化网箱结构、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与产品质量、加快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研发与推广应用、实施鱼病综合防控技术、提高产品加工率、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掘大黄鱼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黄鱼野生群体与选育F1养殖群体杂交及群体内自繁,获得选育F1(♀)×野生(♂)、野生(♀)×选育F1(♂)、野生(♀)×野生(♂)和选育F1(♀)×选育F1(♂)4个组合的子代,对其卵径、油球径以及2~10月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进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选育F1(♀)×野生(♂)卵径最大,并与野生(♀)×野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个群体油球径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是大黄鱼群体间杂交主要表现的生长性状,9月龄体质量双亲杂种优势最大为14.48%,野生(♀)×选育F1(♂)体质量杂种优势最大为25.68%;野生(♀)×选育F1(♂)的全长特定生长率为1.92%/d ,体质量为5.60%/d及选育F1(♀)×野生(♂)体长为1.99%/d ,是4个群体中最大特定生长率;拟合体长(L)与体质量(m)关系,选育F1(♀)×野生(♂)为 m=0.0277L2.8045(r2=0.9980),野生(♀)×选育F1(♂)为 m=0.0210 L2.9287(r2=0.9993),野生(♀)×野生(♂)为 m=0.0236 L2.8592(r2=0.9916),选育F1(♀)×选育F1(♂)为 m=0.0228 L2.8946(r2=0.9984)。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野生群体与选育养殖群体的杂交能提高大黄鱼子代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4.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食品专业学生所必修专业基础课。为改进"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模式,获得高质量的教学品质,从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现状分析该课程有待改进的方面,教学上有机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探究如何进一步深化"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式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双融合,以期形成较好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诱发三都湾海域赤潮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4月23日三都湾海域爆发赤潮,爆发时间长达16d,主要是由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为优势藻种引起的。本文通过对三都湾海域大黄鱼种质资源养殖基地的海水进行分析,来探讨此次赤潮的原因。结果发现,在发生赤潮前期水温急剧上升,从11.80℃升至21.20℃,赤潮发生时的水温维持在16.40~21.20℃之间;盐度呈现下降状态,从25.12‰降至23.30‰;pH呈现明显上升状态,从8.03升至8.25;营养状态指数E值维持在1.6~9.2之间,长期属于富营养化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赤潮发生与水温、盐度、pH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三都澳四个水产养殖点水质周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2012年7月对三都澳四个水产养殖点的营养盐(N、P)、溶解氧(D0)、化学需氧量(COD)、pH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溶解氮(DIN)组成结构在春、秋、冬季节中主要以NO3-N为主,其次为NH4-N和NO2-N.夏季营养盐结构,NO3-N所占比例明显减低,NO2-N所占比例超过NH4-N.营养盐NO3-N浓度的周年变化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NO2-N的浓度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NH4-N浓度:夏、秋偏低,春、冬较高;P04-P的浓度:冬季>秋季>夏季>春季.水体中DO浓度的周年变化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pH变化的周年变化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三都澳四个养殖点周年属于中度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7.
大黄鱼(Larimicbtbys crocea)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是目前福建省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1-3]。由于网箱布局过密、水流不畅、水质富营养化,为寄生虫的繁殖和病原菌的繁衍与流行提供了条件,造成鱼病频发,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  相似文献   
8.
大黄鱼选育子二代生长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选育和未选育2个群体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繁育得到的子代的卵径、油球径和口径进行测量,以及对其子代养殖过程中的生长性状进行测量比较,分析选育效果。结果显示,选育大黄鱼子代(XY-F2)和未经选育大黄鱼子代(HB-F1)平均卵径、平均油球径和平均口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拟合1~10月龄XY-F2和HB-F1的体长(x)、体质量(y)的生长曲线及体长(x)与体质量(y)的关系表明,两群体间体长(x)与体质量(y)的关系存在差异;XY-F2在体长(x)和体质量(y)的生长在后期高于HB-F1。分析其数量性状,选育子一代(XY-F1)2龄鱼体长、体质量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6、0.18,而XY-F2的体长、体质量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029、0.134。结果说明选育具有一定的作用,今后选育应该结合家系选择和家系内选择进行。  相似文献   
9.
在鱼类的早期胚胎发育中生殖细胞便与体细胞分离,形成所谓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母源性基因Dead end(dnd)在胚胎发育中特异地表达于原始生殖细胞,编码一种进化上保守的RNA结合蛋白,对生殖细胞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PCR获得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dnd基因(Lcdnd)的部分cDNA序列,结合实时定量PCR、整胚原位杂交等技术,研究Lcdnd在各组织和胚胎发育中的表达。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dnd在性腺中特异表达,且其在卵巢中的表达量高于精巢;检测的各期胚胎中都有dnd的表达,随着胚胎的发育其表达量呈下降的趋势。整胚原位杂交结果显示:Lcdnd在早期卵裂阶段主要分布于分裂沟,到囊胚期至原肠早期则开始定位于细胞内,原肠早期时定位在胚环中的中内胚层,且阳性信号增多,暗示此时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接着原始生殖细胞沿胚环向胚体形成处(胚盾)迁移;随着胚胎的发育,发现胚体两侧的阳性信号增多;到体节发生期,阳性信号细胞分布于胚体两侧的侧板中胚层,随着体节的发生这些细胞沿背腹轴向腹部运动;发育到孵出期时,到达了发育中的原始生殖嵴。本研究首次使用dnd作为一种较为可靠的大黄鱼生殖细胞标记,揭示了大黄鱼原始细胞的起源与迁移,为大黄鱼生殖细胞发生发育及养殖大黄鱼的育性控制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2个选育群体(XY2012-JC-F2和XY2012-XP-F2)和未选育群体(YS2012-F1)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子代养殖过程中的生长性状进行测量,比较其选育效果。结果显示,拟合4-13月龄选育群体F2代和未经选育F1代体重与体长的关系表明,3个群体间存在差异;2个选育群体在后期生长高于未选育群体;分析其体长和体重参数,10-13月龄XY2012-JC-F2体长现实遗传力为0.228~0.364、体重现实遗传力为0.131~0.243,XY2012-XP-F2体长现实遗传力为0.193~0.265、体重现实遗传力为0.126~0.134;体长和体重的相关系数在0.857~0.981,13月龄的相关系数最大达0.997,说明选育作用明显,应结合家系选择和家系内选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