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栽植时间过长的甘蔗当家品种,容易引起种性退化、宿根性差、病害严重等问题,导致单产降低、蔗糖分减少。‘新台糖22号’以腋芽脱毒的健康种苗是目前当家品种的理想替代品。该脱毒健康种苗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克服甘蔗高产高效的主要障碍因素,实现甘蔗增产增收,促进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西智能气功研究会科研小组与广西水产研究所育种组合作,进行了智能气功外气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影响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2012年度引进了11个玉米新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正大619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熟期适中的杂交玉米新品种。结果表明,HY816、HY609、HY608比对照(正大619)迟熟3d,产量较低;而太平洋99的平均单产达7719kg∕ha,比正大619增产28.78%,抗逆性较强,果实外观品质较优,很值得在桂中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秋植蔗前期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和夏季甘蔗生长茂盛、蔗株高大、荫蔽面广、遮荫性好,以及生姜喜阴喜湿的特点,采取冬季间作马铃薯和夏季套种生姜的栽培模式,实现一季多收,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总结该模式的共生期安排、整地施肥、栽植、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措施,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凤阳县农业机械化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杂种优势是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为使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利用成为可能,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能否采用简便易行而又经济的方法来配制一代杂种。利用自交不亲和系来配制一代杂种,在甘兰、大白菜等蔬菜上已有先例。甘兰型油菜属常异交作物,通过甘、白种间杂种后代的分离和甘兰型品种种子辐射处理后代筛选的途径,也已育成甘兰型的自交不亲和系。通过利用品种中存在的自交不亲和性,育成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玉米(ZeamaysL.)大豆[Glycinemax(L.)Merrill]间作种植模式下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经济效益。[方法]以郑单958和鲁黄1号为供试品种,在黄淮海平原地区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玉米单作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间作,尤以吐丝后为甚,达到极显著水平;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前和开花后单作均极显著高于间作。转运量单作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间作,转运率玉米间作较单作高出0.59%,大豆间作较单作高出4.74%。对干物质积累过程用Logistic方程模拟,可知玉米单作和间作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达到显著水平,大豆单作和间作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及其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间作的土地当量比总和为1.30;从产量和产值来看,间作产量总和为10.97t/hm2,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高0.64%和326.85%。间作的产值总和为25796.23元/hm2,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高出12.67%和104.68%。[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作物间轮作、一膜三用技术模式,突破蔬菜连作栽培障碍瓶颈问题,既能节本增效,又可提高农膜使用次数和减少环境污染。该技术模式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超高产夏大豆种质JN96-2343创新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JN96—2343”大豆种质为优质双高种质,其蛋白质含量为45.3%,脂肪为20.1%,在适宜的肥水条件下,667m^2产量可达300kg以上。“JN96—2343”大豆种质叶片小,株型紧凑,荚粒数多,单株生产力高。高抗倒伏,适宜密植,生育期95-l00d。“JN96—2343”百粒重弹性大,可广泛用于豆制品及饲料加工业,也可做生豆芽或青豆苗的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