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编者按:山东省长岛县、辽宁省长海县等地根据胡耀邦同志关于人工鱼礁的建设“主要是发动沿海居民自己集资办”的批示,挖掘地方财力和群众集资的潜力,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加速了人工鱼礁的建设。他们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投放人工鱼礁,是改造渔场环境,保护和增殖近海水产资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除有关部门需加强领导以外,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放宽政策,鼓励集体和个人投石造礁,长岛县制定了“谁投谁管,谁投谁捕”的政策,有效地调动了群众集资建礁的积极性;二是水产部门要重视技术指导,帮助群众掌握建礁、投礁的科学技术,以便在礁体制作、选择投放海区等环节上都能按科学办事,提高鱼礁建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视频监控和视频会议应用领域中都会使用图像滤波、图像分割等技术。首先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图像分割滤波方法,然后阐述了对多图像分割拼接采用该滤波方法的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利用国外原木和部分资金发展我国胶合板工业的新途径、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并介绍了项目建设设计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光纤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光纤通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了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通过课程改革,切实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等环节的改革措施,结果表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方仕贵  骆文 《四川蚕业》2005,33(1):32-33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蚕桑生产的不断兴起,广大专业人士和蚕农都在积极寻求大蚕省力化饲育的形式和方法。经过多年艰苦探索,我们已在不断实践、总结和完善省力化饲育方面推出了一套具有三省两高(省工、省力、省成本、产量高、效益高)特点的大蚕简易蚕台(棚)饲育技术。采用此法养蚕,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省给桑、除沙、消毒等管理用工,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蚕病危害,  相似文献   
7.
家蚕自动上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仕贵  骆文 《四川蚕业》2005,33(2):35-36
近年来,各地蚕区随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蚕业的不断兴起,传统的人工捉蚕上蔟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蚕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经过多年摸索,终于摸索出具有省工、省力、省成本和高效益特点的家蚕自动上蔟新技术。此法操作起来十分简便,主要是利用熟蚕向上爬的生理特性,在家蚕老熟时,将所用蔟具(各种蔟具都能使用)直接铺放到蚕座上,使熟蚕自动爬上蔟具吐丝营茧。大量调查资料表明,凡采用自动上蔟法的蚕农均大幅度地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用工,节约了生产成本,还有效地避免了过去人工捉熟蚕时造成的蚕体抓伤、扯伤和用蚕箔、筛子、盆子装盛熟蚕时造成的挤压等伤害,减少了蔟中病死蚕,增大了熟蚕结茧率,提高了蚕茧产量,且因自动上蔟蚕老熟齐一,上蔟后吐丝结茧快速,加之浮蚕少,减少了蚕尿对先结蚕茧的污染,提高了蚕茧品质,从而提高了养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方仕贵  骆文 《四川蚕业》2005,33(2):28-30
栽桑养蚕是我县一项投资小,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的传统产业。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我们对桑品种及其栽培管理技术曾进行过多次革新改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就其栽培管理而言,我们迄今为止所采用的仍多为初夏育苗,秋季栽桑,二、三年嫁接,三、四年养型,四、五年成林投产的管理模式。其周期之长,见效之慢,桑园效益之低,不尽人意。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根据多年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将肥团或方格育苗,盖膜栽桑,多芽嫁接,快速养型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桑树一步建园,快速丰产栽培的新技术。采用这一新技术可较常规栽培管理提早2年投产收益,建设一大批成片连片的高效益、高附加值桑园。现将这一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围场地区清代以来地名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历史文献与现代地名资料,运用文化生态学视角分析了围场地名景观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围场早期蒙古语地名体系,含义多体现“万灵萃集,上塞神皋”的良好生态,是游牧为主生产方式的反映。建围时,清王朝为弘扬骑射本领与朴实风气,凸显“满蒙一家”政治理念,充分继承原有蒙语地名,形成七十二围地名体系。清末全面放垦后,围场生产方式由游牧转为农耕,在原有地名基础上形成了农耕色彩鲜明的聚落命名特征,体现了政府、流民、商号及地主等多方力量在围场放垦中的共同参与。这一过程中,政策主导下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围场地名景观演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围场地名景观不仅是区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印证、生态环境变迁的标志,也反映了蒙古族、满族、汉族等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色彩与地域特征。随着时代变迁、人口迁移及行政体制调整,不少地名消失,成为当地文化资源的损失。在历史文化日益受重视的当下,应注重处理好地名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关系,彰显围场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明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长岛县不仅渔业资源丰富,而且有发展多品种增养殖的优越条件,可供增养殖的浅海水面和大陆架6万余亩,自然贝藻160多种。但是过去由于重捕轻养,竭泽而渔,生态遭受严重破坏,近海渔业资源越来越少。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