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水产渔业   7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大连西部海域虾夷扇贝采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虾夷扇贝原产于日本北部沿海,1982年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现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从日本引进后进行增养殖试验并进行推广,目前仅大连地区虾夷扇贝增养殖面积就超过4万余hm~2,年产量10万余t。随着虾夷扇贝增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资源量随之增  相似文献   
2.
黄海北部虾夷扇贝性腺发育及繁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性腺指数周年监测及性腺的组织切片观察,对黄海北部虾夷扇贝性腺发育及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虾夷扇贝性腺发育可划分为5期,即增殖期(Ⅰ期)、生长期(Ⅱ期)、成熟期(Ⅲ期)、排放期(Ⅳ)和休止期(Ⅴ期)。性腺周年变化规律是,11—12月为增殖期,1—2月为生长期,3月为成熟期、4—5月为排放期,6—10月为休止期。水温对性腺发育和产卵期的影响是,水温低性腺指数峰值高,产卵期相对滞后;水温高性腺指数峰值低,产卵期相对提早。  相似文献   
3.
2012年在老铁山黄渤海分界线附近海区和位于旅顺渤海沿岸的董坨子海区进行了不同海区虾夷扇贝海区采苗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海区的采苗效果。结果表明,位于黄海海域的铁山东采苗水平为3 600枚/袋,平均壳高2.1mm;位于渤海海域的铁山西采苗水平为528枚/袋,平均壳高2.0mm;位于旅顺渤海沿岸的董坨子海区采苗水平为216枚/袋,平均壳高为1.9mm。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效果,主要取决于采苗海区的浮游幼虫数量,尤其是即将附着的成熟幼虫数量和持续时间。即成熟幼虫数量多、持续时间长,采苗效果好,反之采苗效果差。  相似文献   
4.
虾夷扇贝天然苗种中间育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海区采集的虾夷扇贝苗种比人工苗种晚2个月,为了实现当年采苗,当年培育成3 cm以上增养殖用苗种,2006—2008年,就虾夷扇贝中间育成技术开展了试验研究。育成密度为90~110个/层,密度对中间育成率影响不显著。密度为70~90个/层,平均壳高达到3.28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为83.33%;密度为120~130个/层,平均壳高3.08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为61%;密度为160~170个/层,平均壳高2.77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仅为22%,密度对苗种生长影响显著。分苗时间早晚对苗种生长有一定影响,分苗时间早,天然苗可充分利用7-8月快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提高3 cm以上个体的育成率。中间育成期间的水温对育成率有一定影响,23℃以上水温持续时间较长时,育成率下降。  相似文献   
5.
虾夷扇贝自然采苗是一项近几年新兴起的技术^[1],其优点在于贝苗生长和成活率都高于人工育苗。辽宁省旅顺渤海沿岸现有采苗台筏11000余台,年采苗量在30亿枚左右,随着采苗技术的不断完善,如何快速、高效分离大批量的扇贝苗已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连旅顺渤海侧沿海虾夷扇贝幼虫来源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旅顺渤海侧沿海没有虾夷扇贝资源,但是每年的5月中旬-6月中旬出现虾夷扇贝幼虫,使该海域形成采苗场.2006-2007年笔者通过在虾夷扇贝主要增养殖海区投放漂流瓶跟踪移动方向,监测浮游幼虫数量及个体大小分布等方法,调查了旅顺渤海侧沿海虾夷扇贝幼虫来源.结果表明,2006年4月30日、2007年4月8日和4月28日,在獐子岛海域投放的漂流瓶,回收率分别为7.5%、14.0%和17.2%,其中在獐子岛至旅顺渤海侧沿海回收的比例分别为6.0%、10.4%和4.0%.2006年4月6日,大钦岛海域投放的漂流瓶,回收率为13.0%,在旅顺渤海侧回收率为0%.獐子岛至旅顺渤海侧沿海设置10~12个站位,调查浮游幼虫数量及个体大小分布,结果表明,进入5月中旬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虫向旅顺渤海侧沿海集中,而且大个体幼虫的比例增加.调查结果证明,旅顺渤海侧沿海虾夷扇贝幼虫主要来自黄海北部增养殖海区.  相似文献   
7.
扇贝的面盘幼虫解体病的发病主要因素为亲贝性腺发育不成熟所致。预防的有效措施,应在亲贝促熟上下功夫。利用发生面盘幼虫解体病的亲贝进行了生产性育苗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培育出海湾扇贝稚贝20亿枚,单位水体出苗量368万枚/m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