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RAPD技术,对日本群体♀×黄河群体♂的杂交子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评价杂交对中华鳖种质资源的影响,为优良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本试验从4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2个扩增较好的引物,在日本群体♀×黄河群体♂的杂交子代、日本群体子代、黄河群体子代和太湖群体4个群体中共扩增出176个位点,其中129条(73.30%)呈现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了8条,扩增出的片段分子量在300 ~2 500 bp之间.多态位点比例、Nei 基因多样性指数以及Shannon信息指数大小顺序为:杂交群体>日本群体>黄河群体>太湖群体,杂交子代比亲本子代的的遗传多样性更丰富.4个群体两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在0.835 l~0.954 4之间,遗传距离在0.046 7~0.180 2之间,杂交群体子代与亲本黄河群体子代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相似度最大.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鳖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是丰富的,杂交活动会加剧遗传多样性的产生,这对中华鳖的良种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3个地理群体线粒体基因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结合DNA测序技术和SSCP技术,分析了中华鳖3个地理群体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部分序列的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在25个个体中,其碱基组成为A+T的平均含量(65.4%)高于G+C(34.6%),共检测到变异位点7个(约占总位点数的5.7%),转换/颠换值为2.76。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9 9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2.453。25个个体分属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707,单倍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P)为0.027。6个单倍型构建的UPGMA系统树聚为3个分支。结果表明,中华鳖群体mtDNA D-loop区序列存在着较丰富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日本鳖的遗传多样性比黄河鳖和黄沙鳖丰富,黄沙鳖与日本鳖、黄河鳖的遗传距离较远。而且PCR-SSCP可以检测到两种类型的电泳图谱,其中Ⅱ型均为日本鳖,该技术可用于78位TT←→AA颠换变异位点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群体DNA指纹分析中的RAPD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4种不同区域代表性群体黄河鳖、太湖鳖、台湾鳖和日本鳖为研究材料,采用不同反应条件(如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等)对RAPD扩增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条件优化后(退火温度为38℃,循环次数为40次)有20个RAPD引物在4个群体中均有扩增条带,其中随机引物S105能将黄河鳖群体和太湖鳖、台湾鳖、日本鳖群体区分开;随机引物S327能将日本鳖群体鉴别出来;而随机引物S474可将台湾鳖群体与其他群体分开.由此表明,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的优化有利于中华鳖RAPD鉴定技术的建立.本研究旨在为中华鳖的种质鉴定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