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畜牧兽医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们从1969年起,进行了牛环形泰氏焦虫考赫氏体的体外组织培养研究。对培养的制备方法、培养液组成和取材时间进行了比较,发现: 1.采用肿大淋巴结穿刺物直接加培养液机械分散法制备培养,方法简便,成功率高。 2.虫体繁殖需要的氨基酸和维生素浓度较一般细胞培养高。 3.培养取材时间以发热初期肿大淋已结穿刺物涂片上出现大量考赫氏体为宜。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体外培养的牛环形泰氏焦虫考赫氏体不同培养代数的牛只反应性和抗蜱叮咬再感染的免疫原性。试验分五批进行。使用的免疫接种物分别为 L—7系18代、L—7系35代、L—7系42/45代(二次免疫)、L—8系、L—9系6代、L—8系18代和L—9系18代混合、L—8系和 L—9系19代混合材料。免疫接种一个月后以蜱叮咬再感染,观察免疫牛的免疫性。结果表明:1.牛环形泰氏焦虫考赫氏体经体外组织培养继代,毒力迅速减弱。2.接种第6代和18代培养物的牛获得了坚强的免疫力。接种 L—7系35代和42/45代培养物的牛,再感染时发病较重。部分动物死于泰氏焦虫病。由此推断,对牛安全性良好、免疫原性坚强的最适宜的制苗代数应在10~20代之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