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正> 我国南、北方的农民都有利用青粗饲料喂猪的习惯,且南方各省更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据王明根报导,农户养1头断奶到出栏的肉猪,消耗精料152.9公斤,粗料104公斤,青料998公斤,207天出栏。可见我国农户在利用青粗饲料养猪成绩是卓著的。农谚说,“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这种说法不无一定道理。究其原因在于猪是杂食动物,可以利用对猪本身无害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性饲料。  相似文献   
2.
<正> 要想充分利用母猪,关键在于缩短繁殖周期。试验说明,若把母猪当作工作母机,只产仔,不哺乳,可年产3窝,获得活仔猪24头,比60日龄断奶的饲养工艺利用率提高50%。日本养猪科学工作者曾将仔猪生后离乳人工培育和自然哺乳21日龄后断奶的仔猪进行比较,前者生后36.8日龄体重达12公斤,后者需41日龄才达12公斤。早断奶是提  相似文献   
3.
<正> 为生产量多质优的瘦肉,必须了解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胴体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和科学的饲养管理的关系。据四川畜牧兽医研究所对的(长×成)F_1猪活重91。 66公斤屠后的胴体分析:水分占43.40%、蛋白质13.70%、脂肪40.00%、灰分2.70%。然而是否任何体重的猪其胴体化学成分都一样呢?当然不是,现将不同活重猪的胴体成分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猪随着年龄增长,体重不断增加,不同体重的胴体,其化学成分是不一致的。但有一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胴体中水分、蛋白质、灰分的百分比,随体重增加而降低;脂肪的百分比反  相似文献   
4.
任振森 《饲料工业》1993,14(4):44-46
<正> 蛋白质饲料,一般是指含粗蛋白质超过20%的饲料原料,如鱼粉、各种豆类及其饼粕等。根据我国国情,豆类一般不直接用作畜禽饲料,因此饼粕类则是我国蛋白质饲料的主要来源。一、我国主要蛋白质饲料的产量及其特点根据1989年我国有关方面资料统计,可利用作饲料的饼类约1193.4万吨,其中豆饼占32.20%,花生饼14.80%,菜籽饼24.60%,棉籽饼24.30%,胡麻饼2.50%,向日葵饼1.80%,芝麻饼1.30%。由此可见,豆饼、花生饼、菜籽饼、棉籽饼占饼类总量的95%左右,是蛋白质饲料的主要来源。此外,我国自产鱼粉约6万吨,进口鱼粉约40万吨。上述这些主要的蛋白质饲料,因产地不同,其营养成分含量也有差异,参见表1。  相似文献   
5.
<正> 动物性食品在日摄入量中的多寡是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动物性食品所含营养成分与人体所需要的极其相似,尤其是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更是植物蛋白不可比拟,因此,动物产品较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组成人体本身,对人类的体质发育及智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人民的食物中,动物性食品的比重还较低,据1959年调查,动物性蛋白只  相似文献   
6.
<正> 台湾省是我国一个长400公里,宽150公里的沿海岛屿,其总人口约1900万。该省以传统的色羽肉鸡生产占第一位,而普通(白羽)肉鸡生产具第二位。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不同饲喂方式对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于1977年9月至11月在北京市实验猪场进行了自由采食和定时饲喂对比肥育试验。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大型机械化猪场如何少用精料或用部分干草粉代替精料,达到生产更多肥猪的目的。我们在北京市实验猪场于1977年7月至12月,进行了这项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 一、前言随着市场对瘦肉需要量的不断增加,提高猪胴体瘦肉量的问题,己成为我国养猪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因而瘦肉量和瘦肉率也就成为猪育种工作和收购生猪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如用剥离后直接称重的方法,己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故必须寻找出一些简单易行而又较为准确的间接估测方法。迄今,国内外学者对此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般认为,中国猪肉好吃,洋种猪肉不香,这是群众对两种猪种肉质品质的反映。中国许多地方良种猪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经过劳动人民多年选育的结果。它的特点是早熟、繁殖力高、抗逆性强、肉味鲜美;但日增重较低,饲料转化率低、胴体脂肪含量高。国外良种猪是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培育而成,其特点是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