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消毒剂XD-A是本研究室以漂粉精为主剂,添加月苄三甲氯铵等辅剂,以合适的比例复配研制成的一种新型蚕用环境消毒剂。本文采用XD-A进行了一系列相关试验,消毒效果试验表明,在有效氯浓度为0.3%时作用15 min即可杀灭白僵菌、苏芸金芽孢杆菌等常见家蚕病原菌;生物学试验表明,有效氯浓度为0.1%作用10min即可杀灭家蚕核型多角体(NPB)和质型多角体(CPB);家蚕添食试验结果表明,XD-A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茧质无不良影响;同时该消毒药液在敞口状态下,可以保持较高的有效氯浓度长达52 h。  相似文献   
2.
3.
从桑叶中分离纯化获得一种具有降血糖活性的均一多糖组分MLPⅡ,通过检测分析MLPⅡ治疗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肝脏生理指标,探究桑叶多糖MLPⅡ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与糖尿病对照组模型大鼠相比,150 mg/kg MLPⅡ治疗组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组织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40.59%、38.58%和52.81%,而肝脏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肝糖原含量和肝脏葡萄糖激酶活性则分别升高了15.88%、198.48%和169.7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糖尿病对照组模型大鼠相比,桑叶多糖MLPⅡ治疗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明显提高,肝脏的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其中150 mg/kg MLPⅡ治疗组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提示,桑叶多糖MLPⅡ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肝脏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其作用可能与调节胰岛素的释放和肝脏的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从桑叶中分离纯化获得一种具有降血糖活性的均一多糖组分MLPⅡ。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桑叶多糖MLPⅡ主要由甘露糖(man)、鼠李糖(rha)、葡萄糖(glc)、木糖(xyl)和阿拉伯糖(ara)等5种单糖组成,其摩尔比为n(man)∶n(rha)∶n(glc)∶n(xyl)∶n(ara)=8.73∶1.04∶6.53∶2.13∶1.00;红外光谱显示桑叶多糖MLPⅡ的主要连接键为β-糖苷键。桑叶多糖MLPⅡ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降血糖试验结果表明,150 mg/kg MLPⅡ治疗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体质量与对照组糖尿病模型大鼠相比提高了26.22%,而空腹血糖(FBG)浓度降低了52.89%,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治疗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和C-肽(C-P)水平得到改善,损伤胰岛细胞得到修复,胰岛β细胞合成和胰岛素分泌的能力增强。研究结果提示,桑叶多糖MLPⅡ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模型大鼠的体质量和空腹血糖水平,并改善糖耐量,而促进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β细胞合成及胰岛素分泌可能是桑叶多糖MLPⅡ降血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受毛栓菌侵染的欧美杨107杨木块木质素含量的测定,结合扫描电镜(SEM)观察和红外光谱(IR)分析方法,对WT-1降解欧美杨107杨木块的过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受WT-1的侵染,杨木块木质素含量降低,其木质素降解过程呈现出慢-快-慢的规律;SEM观察结果表明,WT-1对杨木块木质素的降解由胞腔向胞间层进行,其中射线和薄壁组织最先降解,木纤维及导管次之;IR分析表明,受WT-1的侵染杨木块木质素结构发生了变化,木质素芳香核之间通过碳-碳键(—C—C—)连接的空间网状结构被破坏,木质素苯环间的羰基、CH2结构、紫丁香基和愈疮木基等侧链部分被降解,苯环骨架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用原生质体技术改良桑树内生产油真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 MOD-1的产油性能,对影响MOD-1原生质体制备的酶液组分、菌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渗透压稳定剂种类等因素进行优化。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酶液组合为:20mg/mL纤维素酶+20 mg/mL溶菌酶+5 mg/mL蜗牛酶。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分析法获得影响MOD-1原生质体产量的显著因素有菌龄和渗透压稳定剂浓度,且均产生负效应。以此作为中心点进一步优化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为:培养44.58 h的MOD-1菌丝,用0.66 mol/L KCl作渗透压稳定剂,30℃条件下酶解4 h。在此优化条件下,获得的MOD-1菌株原生质体产量可达7.06×106个/mL,优化条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农林害虫防治中广泛使用。在已明确吡虫啉对家蚕的毒性基础上,采用质量法研究吡虫啉导致的家蚕慢性中毒对幼虫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的影响,并采用酶活力测定法分析吡虫啉对5龄幼虫中肠3种消化酶(淀粉酶、蔗糖酶、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添食高浓度(10~(-1)和10~(-2)mg/L)吡虫啉药液对家蚕3龄和5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有明显抑制作用,幼虫的体质量及其增加量、相对生长率、取食量、相对取食量、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而近似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添食低浓度(10~(-3)、10~(-4)和10~(-5)mg/L)吡虫啉药液对家蚕3龄和5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则有促进作用,幼虫的取食量、相对取食量、消化量、食物利用率和近似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同时体质量及其增加量、相对生长率也升高。添食低浓度吡虫啉药液对5龄幼虫中肠内淀粉酶和海藻糖酶的活性起促进作用;而添食高浓度吡虫啉药液在幼虫5龄1~5 d时对中肠内淀粉酶和海藻糖酶的活性起抑制作用,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酶活性逐渐恢复正常并高于对照。吡虫啉对5龄幼虫中肠的蔗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添食药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至5龄后期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或高于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家蚕添食不同浓度吡虫啉药液后的慢性中毒过程中,蚕体的生长发育、取食行为、对食物的利用和消化吸收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