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奶牛酮病是围产期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群发性代谢病,该病主要以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为特征,常表现为低血糖症、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升高、脂肪肝、糖原水平下降等。酮病多发于高产奶牛,可对奶牛业造成巨大损失,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奶牛酮病对提高奶牛养殖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体外原代培养犊牛肝细胞,添加0、16、64和128μg/L脂联素(adiponectin,ADPN),分别培养4、8h后,提取细胞总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脂氧化关键酶脂酰辅酶A氧化酶(ACO)、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肉碱脂酰转移酶-Ⅰ(CPTⅠ)、肉碱脂酰转移酶-Ⅱ(CPTⅡ)m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ADPN作用4h后,ACO、L-FABP、CPTⅠ、CPTⅡ基因mRNA水平均随ADP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呈剂量依赖关系;作用8h时,ACO表达也增加,但差异不显著,L-FABP在中高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CPTⅠ和CPTⅡ在各ADPN处理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ADPN可显著促进脂氧化关键酶的表达,增强肝脏脂氧化作用,减少肝脂储存。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肉牛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时血液学和相应生化指标的变化,对瘤胃液pH在5.2~5.5、5.6~5.8和5.9~6.8之间的24头肉牛进行了血液学及相应生化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降低,血液中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压积(PCV)均显著增加;白细胞(WBC)总数上升,白细胞分类(WBC-DC)也有相应的变化,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呈下降趋势,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呈上升趋势,单核细胞略微升高;血气指标pO2显著增加,pCO2、HCO3-浓度显著减少;生化指标Ca2+、Cl-显著减少,Na+和尿素氮显著增加,K+差异不显著.肉牛发生轻度和中度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时,pCO2以及HCO3-含量显著降低,表明机体碱储备不足,缓冲能力下降,存在代偿性酸中毒;同时根据水合状态和血象指标,表明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病牛存在轻度脱水和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评价氧化应激状态有助于理解奶牛代谢紊乱性疾病(如酮病等)的发病机制.本研究以牛肝细胞体外培养模型为基础,通过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β-羟丁酸(BHBA),运用分光光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测定细胞裂解上清液中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CA)和过氧化氢酶(CAT)、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T-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以及CAT、GSH-Px、Mn-SOD和Cu/Zn SOD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BHBA浓度的增加,肝细胞中H2O2和MDA的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添加BHBA 24 h后,各组H2O2和MD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0、12和48 h.各时间点TCA含量随添加BHB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添加BHBA 12 h后,低浓度组(0.6mmol/L BHBA)T-SOD、T-GSH-Px和CAT的活性及CAT、GSH-Px、Mn-SOD和Cu/Zn SOD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浓度组(1.2和2.4mmol/L BHBA)T SOD、T-GSH-Px和CAT的活性及CAT、GSH-Px、Mn-SOD和Cu/Zn SOD 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添加BHBA 24、48h后,T SOD、T-GSH-Px和CAT的活性及CAT、GSH-Px、Mn-SOD和Cu/Zn SOD mR-NA表达均随BHBA浓度的增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结果表明,添加低浓度的BHBA可以维持体外培养肝细胞中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动态平衡,但高浓度BHBA影响该动态平衡,导致肝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引起氧化应激损伤,进而影响肝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根据GenBank已收录奶牛ApoB100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获得目的基因。经pGM-T载体克隆,对重组质粒进行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鉴定并测序,序列同源性达100%;将目的基因连接到pET-28a表达载体中,提取质粒,转化到Rosetta(DE3)中,筛选的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SDS-PAGE初步分析表明,成功获得分子质量为35 ku的蛋白质;Western blotting结果呈阳性,表明通过本试验成功获得了目的蛋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