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篇
  201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湖北省水牛巴贝斯焦虫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水牛巴贝斯焦虫病在湖北省流行情况。经调查本病主要流行于鄂东南一带,患病水牛感染二种巴贝斯焦虫:1.牛巴贝斯焦虫Babesia boris(Babes,1888);2.双芽巴贝斯焦虫B.bigemin(?)(Smith and Kilborne,1893),感染前一种的病牛较多(80%以上),后一种占5—10%,其余为混合感染。本病的传播者经鉴定为镰形扇头蜱Rhipiceplialus haemaphysaloides haemaphysaloides Supino,其活动规律尚不明了。据调查,本病(无论是哪一种虫体感染)始发于三月下旬,四、五月份为发病高峰,六月份逐渐减少,七月份以后很少发生,发病季节与以往文献报道不同,可能与不同传播者—蜱的生物学特性与活动季节有关。外来牛发病率(28.6%)高于本地牛(13.4%),发病年龄为2~12岁成年牛,犊牛极少发生。发病率在流行区平均4.8%(284/5946),高者达60%(9/15)。感染二种虫体的病牛在临床上均以高热(40.5~41.5℃)稽留、贫血、黄疸与血红蛋白尿为特征,如果治疗及时,应用黄色素与贝尼尔均可治愈。为了给本病防治提供更多依据,下一步工作将是研究传播者蜱在流行区的活动规律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镰形扇头蜱及巴贝斯虫病水牛的染虫血感染黄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非流行区购进无蜱寄生的健康黄牛5头与水牛犊1头,其中3头成年黄牛(2~8岁)在畜舍内用从流行区水牛身上采得的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haemaphysaloideshaemaphysaloides成虫,置于牛耳壳内叮咬;1头运至流行区放牧,让蜱上身叮咬;1头黄牛犊(10年龄)去蜱后2周,用液氮保存的患病水牛染虫血4ml(4×10 8个虫体)皮下注射;另一头去蜱水牛犊亦同时注射相同剂量的染虫血,作为对照。5头黄牛在试验期间其体温、精神、食欲正常,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感染后10~12d外周血液中出现少量不典型的牛巴贝斯虫,红细胞染虫率在0.1%以下,持续3~56消失;对照牛则体温升高(39.8~41.1℃),出现贫血、黄疸等症状,红细胞压积(PCV)降至26%,外周血液中出现典型的牛巴贝斯虫,红细胞染虫率(PPE)高达12%。对采用蜱叮咬及注射来自病水牛的染虫血为何不能使黄牛感染发病,文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圈形盘尾丝虫属于丝虫亚目、丝虫科,是寄生于牛主动脉内膜下的一种丝状线虫。文献记载本虫分布于非洲、印度及东南亚一带。我国牛只感染此虫情况,最早见于Michailoff(1935)的报告,该氏检查上海屠宰场2,821只黄牛,发现其感染率在85%以上。随后,吴光等(1940—1941)在上海屠宰场调查动物寄生蠕虫,亦报告黄牛感染有此虫,以后再未见报道。1980年4—10月,作者曾多次到汉口牛羊加工厂,对来源于本  相似文献   
4.
杀灭菊酯驱杀水牛镰形扇头蜱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感染证明,镰形扇头蜱为水牛巴贝斯焦虫病的传播者(刘钟灵等,1986)。因此,杀灭牛体上该蜱是防制水牛巴贝斯焦虫病重要措施之一。关于灭蜱药物,国内以往曾采用有机氯(六六六或滴滴涕)及有机磷(敌百虫或敌敌畏、蝇毒磷等)  相似文献   
5.
6.
自1975年磺苯咪唑Oxfendazole(Methyl 5(6)-phenylsulfiny-2-benzimida-zolecarbamate)问世以来,国外很多学者以此化合物对牛、绵羊、山羊、马及猪的寄生蠕虫进行了驱虫试验。大量的试验结果证明,该药具有高度的抗蠕虫作用。有关资料记载磺苯咪唑对猪肾虫成虫的驱虫率达100%,但对其第四期幼虫(L_4)的作用如何,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84年10月至1985年2月应用该药对人工感染的猪进行驱除猪肾虫幼虫(L_4)试验,目的在于了解磺苯咪唑对猪肾虫第四期幼虫的作用并比较一次口服与五日五次口服的驱虫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作者等深入研究,发现湖北省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不是牛巴贝斯虫Babesiabovis与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而是一新种——东方巴贝斯虫Babesiaorientalissp.nov.。病牛红细胞中的虫体呈梨形(单梨形多于双梨形)、椭圆形、指环形、边虫形及杆状。以梨形虫体居多,病的初期其长度均小于红细胞半径,其平均大小为2.2×1.3μm,双梨形虫体尖端相连多排列成钝角或一字形,位于红细胞偏中央处。病的后期(出现虫血症后5~6d)及体外培养72h,有少部份(1~2%)虫体直径大于红细胞半径。新种的传播者为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haemaphysaloideshaemaphysaloides经卵传递(由第二代成蜱传给健康牛)。在成蜱的血淋巴中的虫样体(裂殖子)呈圆锥状、一端钝圆、尾部直而尖,不形成钩。新种对黄牛不能感染致病,只能使水牛致病。以199培养基加黄牛血清进行体外培养(微气静相培养技术)不能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及相关政策实施,城市的发展中心慢慢转化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城市滨水空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良好的滨水空间景观有助于强化整个城市的地域性特色,能改良城市水体和水体周边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体外培养巴贝斯虫的工作起始于1978年,由Frp等采用悬浮培养(Suspensionculture,又称旋转培养SpinnerflaskmethodSFM)成功地进行了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但培养中红细胞染虫率不高。1980年,Levy等仿照Trager(1976)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技术建立了微气静相培养技术(MicroaerophilousstationaryphasecultureMASP),实现了牛巴贝斯虫的体外连续培养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之后,该方法被迅速应用于双芽巴贝斯虫、分歧巴贝斯虫、大巴贝斯虫、犬巴贝斯虫、隐藏巴贝斯虫、马巴贝斯虫等多种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均获成功。目前,该方法已被…  相似文献   
10.
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研究采用微气静相培养技术,对一株采自人工感染的去脾脏水牛犊的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进行了80天的连续体外培养·继代26次,累积增殖6.51×10~((?))倍;累积稀释2.19×10~(35)倍。培养24小时红细胞的染虫率为2.63±0.50%;48小时为7.18±1.39%;72小时为20.78±4 52%。最高红细胞染虫率达33.50%。体外培养的牛巴贝斯虫与采自病牛血液内的牛巴贝斯虫形态一致,说明已建立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对影响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几种因素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显著地影响虫体的繁殖,最适的体外连续培养的pH为7.2;合适的血清浓度为40%;血清灭活后,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明显降低;脱纤血分离的血清和自然凝固血析出的血清用于培养的效果相同;RPMI-1640和TCM-199培养液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