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宝龙 《饲料广角》2003,(15):35-38
最近,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生物功能性饲料蛋白源——生物E蛋白,在养殖业和饲料业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这种生物科技产品研发的缘由和目的何在?有哪些技术创新和特定功能?能否给处于低迷中的养殖业和饲料业带来新的技术性突破?本文对该饲料蛋白源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
试验从健康雏鸡嗉囊、小肠、盲肠等部位分离到12株乳酸菌,通过试验筛选出了1株乳酸菌,初步鉴定为嗜酸乳杆菌,并对其耐酸、抑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具有强耐酸性和黏附性,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鲜食玉米因经济效益好而受到广泛关注,但生产中的最佳施氮量尚未明确.在河北省山前平原区的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试验场,以鲜食玉米品种京科糯2000为试材,施氮量设0(不施,CK)、75、150、225、300和375 kg/hm2计6个处理,其中40%在玉米播种时施用(种肥同播)、60%在拔节期(8叶期)施用,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鲜食玉米收获鲜穗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山区平原鲜食玉米的优化施氮量为178.2 kg/hm2,此时果穗产量为15652 kg/hm2.增加施氮量可以促进鲜食玉米地上部植株对氮素的吸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秸秆吸收的氮素比例高于子粒吸收的氮素比例.鲜食玉米的氮素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优化施氮条件下鲜食玉米的氮肥利用率为15.6%~20.8%.应进一步优化氮肥管理措施,以提高鲜食玉米的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李桂杰  单宝龙 《畜禽业》2003,(11):28-29
本文概述了新型生物功能性蛋白源(BiologicalFunctionalityProtein)的概念、特点及作用机制、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内在力量的驱动,而精神气质就是这样一种最基本的内在力量。在推动企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源、资本、技术等物化因素可以通过交易和流通取得,这些方面的优势可以位移,而文化,特别是作为文化基础结构的精神气质则是难  相似文献   
6.
皮革蛋白粉中总六价铬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饲料工业是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行业,饲料产品是否安全卫生关系着饲养动物的生命健康,进而也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健康[1]。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原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皮革蛋白粉(简称皮革粉)就是一种。皮革粉是利用制革工业副产品——皮革渣、皮革屑、皮革废料等为  相似文献   
7.
枯草芽孢杆菌固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正交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Y7三角瓶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以麸皮80%,稻壳10%,玉米粉5%,豆粕5%,硫酸镁0.05%,硫酸铵0.5%,料水比为1:1.1配方活菌数最高,达460个·g-1,且应用于固体发酵罐中发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单宝龙 《饲料广角》2012,(6):29-34,39
生态养殖是我国养殖业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核心主张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将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物质循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发展健康养殖,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安全食品。生态养殖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甲壳素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应用于水产养殖,可以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增强水产动物抗病能力,促进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改善品质,增加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本文就壳聚糖的性质以及壳聚糖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传染性病原体通过黏膜表面进入宿主,因此除了传统诱导系统免疫的注射疫苗外,还应该开发能诱导黏膜免疫的疫苗,从而在黏膜侵入点建立第一道防线,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乳酸菌是人和大多数动物肠道内常见的益生菌,具有营养、免疫、抗感染等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乳酸菌便作为食品级载体用作外源基因的表达,其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其表达的外源蛋白的免疫反应,因而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可作为潜在的黏膜免疫候选疫苗。乳酸菌作为疫苗载体具有许多有吸引力的优势:使用方式简单、非侵入性(通过口腔或鼻内)、能接受基因修饰且遗传稳定、表达蛋白不需纯化、成本相对较低、安全性能最高、在体内长期存活并不断表达外源蛋白、单次接种即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应答等。目前,选择正常菌群的乳酸菌为载体,构建重组乳酸菌已在预防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感染宿主方面迅速开展起来,将它们用于预防相应疫病模型中均已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作者就近5年来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的制备及其在防控动物疫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