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1.
【目的】测定分析棕色鳃金龟(Holotrichia titani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探讨棕色鳃金龟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揭示棕色鳃金龟的分类地位及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技术对棕色鳃金龟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对其基因结构特点及碱基组成进行分析。基于17种鞘翅目与3种直翅目外群昆虫的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genes,PCGs)序列,应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棕色鳃金龟与其他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棕色鳃金龟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851 bp(登录号MZ726798.1),包含37个基因,分别为13个PCGs、22个t 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以及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棕色鳃金龟线粒体基因组基因之间存在重叠或基因间隔区,其线粒体全基因组中AT含量占比74.30%,碱基组成表现出明显的AT偏好性(AT-skew),且AT-skew为正值,GC偏好性(GC-sk...  相似文献   
2.
青海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是青藏高原牧区重要的害虫之一。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TM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青海草原毛虫成虫和4龄幼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在此基础上筛选其微卫星(Single sequence reperts, SSR)位点并挖掘微卫星引物。本研究共获得63 335条unigenes,有12 597个微卫星位点分布于9 851条unigenes中。通过KOG,GO注释和KEGG通路数据库分析发现,unigenes注释主要集中于一般功能预测、细胞进程和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SSR重复类型主要为单核苷酸和二核苷酸重复,(A/T)n是单核苷酸重复中最主要的基元类型,占总SSR位点的71.37%,(AC/GT)n为二核苷酸重复的优势基元,占总SSR位点数的6.06%,且SSR数量随重复次数增加而降低,重复次数类型随基元序列长度增长而减少。利用Primer 3软件设计出2 714对青海草原毛虫SSR引物,随机挑出25对引物进行PCR验证,有11对引物扩增出目的DNA片段。...  相似文献   
3.
青海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是危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最重要的害虫之一。本研究通过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青海草原毛虫4龄幼虫、雌雄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同时筛选获得其气味结合蛋白基因(GqinOBP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转录本经过组装之后总计得到63 335条unigenes,在全部unigenes中筛选并鉴定出17个GqinOBPs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气味结合蛋白为热稳定性蛋白,亚细胞定位主要在胞外,二三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多序列比对显示GqinOBPs具有昆虫OBPs的半胱氨酸模式识别序列;系统分析表明,GqinOBPs基因与同是鳞翅目昆虫的桃蛀螟、小线角木蠹蛾和沙棘木蠹蛾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首次公开并分析青海草原毛虫转录组数据,同时挖掘出其气味结合蛋白基因,为进一步研究青海草原毛虫的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青海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幼虫感受器的类型及气味结合蛋白GqinOBPs基因在嗅觉识别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青海草原毛虫6龄幼虫的感受器种类和形状,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技术测定GqinOBPs基因在卵、幼虫和蛹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青海草原毛虫幼虫触角上分布有7种感器,分别是腔锥形感器(SCo)、4种栓锥形感器(SSTⅠ-Ⅳ)和2种刺形感器(SChⅠ-Ⅱ);头部及口器周围共分布9种感器,分别是3种锥形感器(SBⅠ-Ⅲ),2种刺形感器(SChⅠ-Ⅱ),3种栓锥形感器(SSTⅠ-Ⅲ)和1种毛型感器(ST);足上分布有5种感器,分别是4种刺形感器的(SChⅠ-Ⅳ)和1种锥形感器;毒腺上只有B9hm氏鬃毛感器。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青海草原毛虫15个OBPs基因在卵、幼虫和蛹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GqinOBP4和GqinOBP10表达量较高。本研究旨在为青海草原毛虫化学感受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寻找青海草原毛虫绿色防治的分子靶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青海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是青藏高原上严重危害高寒草甸的重大害虫。本研究基于青海草原毛虫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qRT-PCR技术,对GqinCSPs基因进行鉴定及表达谱分析,共鉴定出11个GqinCSPs基因,均具有完整的编码区序列。其中,GqinCSP5和GqinCSP8两个基因没有信号肽,GqinCSP4与GqinCSP9相似性最高,二三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系统进化表明青海草原毛虫CSPs与棉铃虫和柑橘凤蝶的亲缘关系较近。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11个青海草原毛虫CSP基因在雌雄成虫头部、雄虫触角以及2龄至7龄阶段中均有表达,且体现不同的表达水平。GqinCSP1,GqinCSP3,GqinCSP5,GqinCSP8,GqinCSP9在2龄阶段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本研究为深入了解青海草原毛虫化学感受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寻找青海草原毛虫绿色防治的分子靶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