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1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河北省天然草地禾本科植物的生活型、生态型及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年生草本为优势生活型,占78.4%;生态型以中生植物为主,占77.2%,旱生植物占16.0%,湿生植物仅占6.8%;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温带分布属最多达42属,占总属数的57.5%,其次为热带分布属,有24属,占32.9%。  相似文献   
2.
华北农牧交错带退化草地土壤种子库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对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数量和物种组成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草地在刈割和放牧等干扰下,发生逆行演替,土壤种子库中植物种类及种子数量呈递减的趋势,轻度退化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最高,有23种植物,种子数量最多,有4 303粒,禾本科所占比例较大,为32.3%;而极度退化草地物种组成最低,有14种植物,种子数量仅有1 156粒,禾本科只占8.4%.草地逆行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种子库在物种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别,中度退化阶段差别最大,有18种植物未在种子库中出现,极度退化阶段差别最小,有2种未在种子库中出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多年的调查与研究,论述了适应我省坝上地区种植的几种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4.
在生产实践中采用青贮、氨化、热喷、酵母菌发酵和人工瘤胃发酵的方法处理农作物秸秆,将大大提高其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冀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有利用价值的28种野生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6.
沙漠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途径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王堃  吕进英  邵新庆 《草地学报》2004,12(3):240-245
在分析国内外草地沙漠化治理现状的基础上,研究1985-1998年沙化草地的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属于进展演替类型,经历"沙生、一年生植物群落"、"根茎禾草杂类草群落"和"丛生禾草群落"三个演替阶段,最终向地带性植被类型发展;其植被物种组成,覆盖度、产草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增加,表土结构变好;人工恢复的效果显著,播种抗旱、抗风沙型植物,可以快速建成植被覆盖地面,同时生产大量优质牧草,是我国沙化草原恢复重建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放牧(GT)、围封(FT)和“围封+施肥+划破+补播”综合管理(CT)3种管理措施对披针叶黄华空间分布格局和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T处理的披针叶黄华重要值低于FT和GT处理;CT处理的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FT和GT处理(P<0.05);FT和CT处理的披针叶黄华株数显著少于GT处理(P<0.05);在CT和FT处理中披针叶黄华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聚集分布(0~10 m尺度);而GT处理中披针叶黄华种群表现为聚集分布(0~6.5 m尺度)、随机分布(6.5~7.5 m尺度)和均匀分布(7.5~10 m尺度)。综上所述,在高寒草甸应采取“围封+施肥+划破+补播”综合措施防控披针叶黄华的爆发,促进毒杂草型退化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针对坝上地区土壤缺锌的具体情况,张家口农专在保康县和洁源县各选一个试区,与当地联合进行草场人工喷施疏酸锌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硫酸锌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对指导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技术措施可在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对几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生长特性,运用室内试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为生产中推广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草场的盐渍化与地形、气候、水分、土壤有直接关系,而不合理利用和盲目开垦是导致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河北坝上的盐渍化草场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波状高平原中,包括,丛生禾草盐生草甸、杂类草盐生草甸和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盐渍化草场不断发生变化,而土壤盐分的变化是造成其演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