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郧西县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养蚕基础设施建设、桑园管理及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新蚕区蚕桑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真菌毒素是一类由产毒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由于其种类多、毒性强、污染范围广的特点,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存在威胁。因此建立精准、高效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监测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免疫分析技术因其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和对操作人员要求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检测。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伏马菌素B1等典型真菌毒素快速免疫检测技术,分析了各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概述了其检测技术产品化,展望了今后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引发的膳食风险。2016年-2018年开展了3年12地规范残留试验,构建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并对我国一般人群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马铃薯样品使用2%乙酸乙腈提取,C18净化,外标法定量,UPLC-MS/MS检测。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5%~85%,相对标准偏差为3%~8%。12地最终残留试验表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按有效成分225 g/hm2施药2次,最后1次施药后14、21 d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量分别≤0.018 mg/kg和≤0.012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吡蚜酮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1.633 9 mg/kg,风险商(RQ)为86.4%。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同时测定柑橘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N-乙酰草甘膦?氨甲基磷酸(AMPA)和N-乙酰AMPA?样品经过0.5%甲酸水提取,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C18)净化, 利用水和200 mmol/L碳酸氢铵溶液(含0.1%氨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草甘膦及其代谢物在0.05~1 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相关系数均大于0.99; 草甘膦及其3个代谢物在柑橘全果和果肉基质中3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 70.5%~109.5%,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10.1%, 定量限为0.05 mg/kg?本方法的前处理样品无需衍生, 简便?快捷?高效?准确可靠, 可用于柑橘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N-乙酰草甘膦?AMPA和N-乙酰AMPA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5.
鹿蹄草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鹿蹄草素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氢醌类物质,在植物界分布较广。鹿蹄草素在体内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羟自由基、抗氧化,以及在临床上具有治疗肺部、肠道和尿道感染等作用。介绍了鹿蹄草素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分离、合成和在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杀虫剂溴氰菊酯的残留污染问题及丰富其降解菌资源库,采用富集培养法,从长期被溴氰菊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降解菌株XQ08,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并对菌株发酵条件、菌剂制备方法及应用潜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纯培养条件下,XQ08菌株5 d内对50 mg/L溴氰菊酯的降解率可达66.76%;在35 ℃、pH=8及以麦芽糖为碳源、氯化铵为氮源的条件下可获得理想的发酵效果,同时明确了XQ08液体菌剂的制备方法。分别在室内盆栽与田间种植的香菜上喷施高剂量 (推荐剂量10倍,有效成分6.25 g/hm2) 的25 g/L溴氰菊酯乳油,于施药后2、24和48 h施用XQ08菌剂,3、5、7和9 d后,香菜上溴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超过20%、50%、60%及70%;7 d后施用菌剂处理组溴氰菊酯残留量均低于0.5 mg/kg,9 d后残留量均低于0.2 mg/kg。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溴氰菊酯的降解,发现其XQ08菌剂可有效促进溴氰菊酯的降解,且其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嗜麦芽寡养单胞菌XQ08菌株能有效降低或清除蔬菜上的溴氰菊酯残留,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桃青霉病病斑外延组织中青霉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展青霉素的扩散规律,旨在明确病斑大小与被感染距离的关系。以大久保桃和扩展青霉为实验材料,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距病斑不等距离处的扩展青霉菌数量,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HPLC-MS/MS)测定其展青毒素含量。结果表明,腐烂斑处检测到的青霉菌菌落数量及展青霉素的含量最多;以腐烂斑处为中心,越远离腐烂斑处检测到的青霉菌菌落数量及展青霉素的含量越少;在病斑外延健康组织中,随着腐烂程度的增加,青霉菌菌落数量及展青霉素的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建议当桃青霉病腐烂斑直径小于5 mm时剔除腐烂斑及其外延20 mm,剩余部分可用;当腐烂斑直径在10~30 mm时,剔除腐烂斑及其外延30 mm,剩余部分可用;当病斑直径超过30 mm时,应整个弃除。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麦叶和麦穗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残留的痕量、快速检测方法.麦叶或麦穗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用乙腈提取,NH2/Carb固相萃取柱净化,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噻虫嗪和噻虫胺在0.001~~0.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噻虫嗪和噻虫...  相似文献   
9.
吡嘧磺隆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糙米、稻壳、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吡嘧磺隆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样品经甲酸乙腈提取,超纯水稀释10倍,U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00 5~1mg/kg范围内,吡嘧磺隆在稻田水、土壤、糙米、稻壳和水稻植株中平均回收率为73.7%~113.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12.5%。2014年-2015年北京、安徽和广西田间规范残留试验表明,吡嘧磺隆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稻田水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0.8~2.9d,4.4~5.2d和0.9~5.9d。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显示:我国各类人群的吡嘧磺隆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002 2~0.005 3μg/kg,风险商值(RQ)为5.1×10~(-5)~1.23×10~(-4),表明吡嘧磺隆在糙米中的残留水平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慢性中毒风险。  相似文献   
10.
银胶菊的花对小麦的化感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银胶菊的花水浸提液对小麦生长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的影响,以明确其对小麦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花水浸提液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且抑制强度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加强;随着花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光合色素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磷(P)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氮(N)含量呈现先降低后趋于正常的变化趋势,硝酸还原酶(NR)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而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明银胶菊的花水浸提液抑制小麦叶片光合作用,提高了小麦叶片的MDA含量,并降低了小麦叶片SOD、POD和CAT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