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 PERV)在海南地方猪种五指山猪和海南猪基因组中的存在状况。试验利用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特异性引物对这两种猪的基因组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PERV普遍存在于海南地方猪基因组中,其中在五指山猪中PERV-A、PERV-B、PERV-C存在率分别是100%、100%、20.69%;在海南猪中PERV-A、PERV-B、PERV-C存在率分别是100%、100%、25.49%。该研究为海南地方猪的开发、利用及其病毒安全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沙乌头猪不同杂交组合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沙乌头猪不同杂交组合的性能,筛选出优质猪杂交组合配套体系,选择沙乌头猪、巴克夏猪和大约克夏猪作为亲本并以纯种沙乌头猪为对照,设计2个杂交组合,沙乌头猪×巴克夏猪(巴沙)和沙乌头猪×大约克猪(大沙),通过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胴体性能、肉质和表观消化率的40个性状比较2个杂交组合与纯种沙乌头猪的优劣。结果显示:①繁殖性能方面,巴沙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P0.01),大沙产活仔数显著低于沙乌头猪(P0.05);大沙总产仔数极显著高于巴沙(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②生长性能方面,巴沙、大沙日增重均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5);大沙、巴沙所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③屠宰性能方面,巴沙屠宰率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5);巴沙、大沙的皮、骨、肉、脂总重和瘦肉率极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1);大沙皮率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和巴沙(P0.01);巴沙的骨率最低,显著低于沙乌头猪和大沙(P0.05);大沙的板油比率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P0.01)。④肉质性状方面,大沙肉色a值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巴沙(P0.01),但均在优质肉色范围;巴沙、大沙肌内脂肪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P0.01),但均在优质肉质范围。⑤表观消化率方面,沙乌头猪、大沙、巴沙各营养素表观消化率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巴沙、大沙杂交组合显著提高了日增重、瘦肉率、皮骨肉脂总重,降低了胴体脂率,但是繁殖性能均显著下降;大沙总产仔数、骨率、眼肌面积高于巴沙,皮率、板油重低于巴沙。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获得鸡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A1)基因序列并分析其基因结构和相关遗传变异,检测HSP90AA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初步探索HSP90AA1基因在肌肉组织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以文昌鸡和北京油鸡为试验材料,利用PCR扩增鸡HSP90AA1基因组序列;通过基因测序寻找该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使用在线软件MethPrimer预测鸡HSP90AA1基因中CpG岛的位置;应用MassArray质谱法检测鸡胸肌中HSP90AA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比较分析文昌鸡和北京油鸡HSP90AA1基因的甲基化差异。结果显示,在鸡HSP90AA1基因组中共发现7个SNPs位点,分别位于启动子区(A-189G,C-109T)、第1外显子(A+6G)、第2外显子(C+343T)、第2内含子(A+634G、A+836G)和第7内含子(A+3449G);鸡HSP90AA1基因包含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其启动子区存在1个CpG岛,位于-1 802~-469bp处;在HSP90AA1基因启动子区共检测了42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文昌鸡和北京油鸡中分别有9个(CpG_16.17.18、CpG_21.22.23、CpG_32.33和CpG_57)和4个CpG位点(CpG_1、CpG_5.6和CpG_57)在胸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甲基化改变。结果表明,文昌鸡与北京油鸡HSP90AA1基因序列信息和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不同,这可能导致两种鸡对于应激反应具有不同的耐受程度。以上试验结果将为文昌鸡和北京油鸡生长发育规律、系统选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表观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获得鸡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A1)基因序列并分析其基因结构和相关遗传变异,检测HSP90AA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初步探索HSP90AA1基因在肌肉组织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以文昌鸡和北京油鸡为试验材料,利用PCR扩增鸡HSP90AA1基因组序列;通过基因测序寻找该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使用在线软件MethPrimer预测鸡HSP90AA1基因中CpG岛的位置;应用MassArray质谱法检测鸡胸肌中HSP90AA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比较分析文昌鸡和北京油鸡HSP90AA1基因的甲基化差异。结果显示,在鸡HSP90AA1基因组中共发现7个SNPs位点,分别位于启动子区(A-189G,C-109T)、第1外显子(A+6G)、第2外显子(C+343T)、第2内含子(A+634G、A+836G)和第7内含子(A+3449G);鸡HSP90AA1基因包含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其启动子区存在1个CpG岛,位于-1 802~-469bp处;在HSP90AA1基因启动子区共检测了42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文昌鸡和北京油鸡中分别有9个(CpG_16.17.18、CpG_21.22.23、CpG_32.33和CpG_57)和4个CpG位点(CpG_1、CpG_5.6和CpG_57)在胸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甲基化改变。结果表明,文昌鸡与北京油鸡HSP90AA1基因序列信息和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不同,这可能导致两种鸡对于应激反应具有不同的耐受程度。以上试验结果将为文昌鸡和北京油鸡生长发育规律、系统选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表观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鉴定诱导细胞死亡DNA片段化因子α样效应因子A(CIDEA)基因上游调控区内与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分析关联位点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解析CIDEA基因对猪肌内脂肪性状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猪CIDEA上游调控区2 kb片段测序,挖掘出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候选SNP...  相似文献   
6.
部分地方品种猪体尺、胴体及肉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分析我国地方猪种的生长及胴体肉质性能,本试验对8月龄左右的沙乌头猪、沙乌头与杜洛克杂交一代猪、米猪和巴马香猪的体尺(不含巴马香猪)、胴体及肉质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米猪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和腹围等指标均最大,分别为86.65 kg、63.25 cm、118.75 cm、107.25 cm、131.00 cm,其中体重、体高和腹围均极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1),体长和胸围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5),具有较好的体尺性能;巴马香猪肉色L、a、b值较大,分别为45.45、12.37、12.39,L、a值极显著高于米猪(P0.01),b值显著高于米猪(P0.05),具有较为优质的肉色;沙乌头猪肉色、pH1、嫩度、熟肉率等肉质综合指标在三个猪种中最佳。此外,三个品种其他指标如胴体瘦肉率、背膘厚、肌内脂肪、系水力等,均符合我国地方猪种普遍的胴体及肉质特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鉴定和分析五指山猪背部和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和信使RNA(messenger RNA, mRNA),采用RNA-Seq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五指山猪皮下脂肪组织中的lncRNA和mRNA进行分析筛选,运用DESeq鉴定背部和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并对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在五指山猪皮下脂肪组织中共鉴定出12 875个lncRNA,其中正义型10 155个、反义型278个、内含子型246个、基因间型2 196个;在背部与腹部皮下脂肪间,存在184个差异表达的mRNA,其中前十位分别是ZIC1、ZIC4、HAND2、CCBE1、RPH3A、ISM1、ANXA8、SLITRK4、DSG2、EVPL,存在45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其中6个只在背部皮下脂肪中表达、18个只在腹部皮下脂肪中表达;获得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共109个,包括顺式作用的靶基因和反式作用的靶基因。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lncRNA和mRNA调控猪皮下脂肪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旨在了解大白猪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第4内含子序列特征,分析其突变位点多态性与繁殖性能的关系及潜在机制.[方法]利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获得大白猪TGF-β1基因第4内含子序列,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序列特征;利用DNA混池测序技术筛选目标序列突变位点,用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用SAS软件对突...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试验旨在解决鸡胚盘细胞(c BC)不易贴壁的问题及应用E8培养基建立新的鸡胚盘细胞培养体系。[方法]在E8培养基基础上,应用10 g·L~(-1)明胶和人重组玻连蛋白(h VTN)包被培养板,对比其在促进鸡胚盘细胞贴壁速度、促进增殖和维持多功能性方面的差异。[结果]使用10 g·L~(-1)明胶包被培养板后,鸡胚盘细胞12 h内即可迅速贴壁。10 g·L~(-1)明胶处理组中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 U)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能够抑制凋亡基因P21、Fas的mRNA表达(P0.05),进而促进细胞增殖,并且能够促进多功能基因Nanog、PouV的表达来维持c BC的多功能性。[结论]10 g·L~(-1)明胶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包被试剂来进行cBC的培养,与人重组玻连蛋白相比,明胶体现了更高的性价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骨骼肌肌纤维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骨骼肌是动物躯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到产肉动物躯体的40%,肌纤维作为骨骼肌组织的主要成分,其类型的差异是影响产肉动物肌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骨骼肌的生长发育与产肉动物肉的产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也将会直接影响到产肉动物屠宰之后肉品的质量。一般而言,动物骨骼肌肌纤维数目在胚胎发育期间基本上就已固定,出生之后,由于肌纤维的肥大,动物躯体肌肉块才表现出增大增粗。另外,动物肌肉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肌纤维组成类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它们会随着骨骼肌对代谢与功能需求的改变而发生转变。骨骼肌的生长发育,以及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到许多信号通路与因子的调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技术相继被应用于生物学现象的研究中,利用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很好的阐明了许多复杂生物学现象形成的分子机制。目前,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与骨骼肌形成发育相关的关键因子已被鉴定出来。然而,在早期研究中,人们对于骨骼肌肌纤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类型的鉴定,以及不同肌纤维类型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对于骨骼肌肌纤维形成的具体分子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骨骼肌肌纤维形成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特性,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品质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综述。本文首先对肌纤维的类型、特性进行了综述;进一步分别对慢型肌纤维与快型肌纤维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最后对肌纤维类型与肉品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总之,本综述的撰写将有助于对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形成的遗传机制的进一步了解,为将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肌纤维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同时也将有助于揭示肌肉品质形成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高品质新品种或新品系产肉动物提供分子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