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旨在对影响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PGCs)体外培养、传代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将分离到的19期鸡胚胎生殖腺的PGCs在以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为饲养层,添加细胞因子的培养体系中进行培养、传代。经冷冻保存的PGCs在添加细胞因子的培养体系中能增殖,并具有分化能力。从细胞形态、集落形态、增殖生长能力、核型检测、碱性磷酸酶测定等方面对培养过程中的鸡胚胎PGC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传至3代的CEF为饲养层,多次离散法进行传代所获得的5代鸡胚胎PGCs不但能有效维持PGCs的未分化状态和正常二倍体核型,也具有其作为多能性胚胎干细胞的一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发育至第19期和第28期鸡胚性腺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用6种玻璃化冷冻液1:10%DMS0+10%EG+10%PVP,Ⅱ:20%EG+10%PVP,Ⅲ:20%DMSO+10%PVP,Ⅳ:10%DMSO+10%EG+0.5mol/L Surcose,Ⅴ:20%EG+0.5mol/LSurcose,Ⅵ:20%DMSO+0.5mol/L Surcose进行冷冻保存。结果:第19期鸡胚PGCs玻璃化冷冻复苏后存活率,在冷冻液Ⅱ与Ⅳ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Ⅴ与Ⅵ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冷冻液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第28期鸡胚PGCs玻璃化冷冻复苏后存活率,在冷冻液Ⅳ与Ⅴ之间差异显著(P〈0.05),Ⅲ与Ⅳ、Ⅴ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Ⅱ与Ⅲ、Ⅳ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玻璃化冷冻液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复苏后接种培养传至第2代的鸡胚PGCs细胞,PAS染色、AKP染色呈阳性并保持完整的二倍体核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江苏苏太断奶仔猪FUT1基因M307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在所检的49头仔猪中,GG基因型个体16头,AG基因型19头,AA基因型14头。在此基础上,制备上述不同基因型个体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分别与表达F18ab菌毛的野生型大肠杆菌、表达F18ac菌毛含fed操纵子全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和V型系统表面分泌表达F18abFedF亚单位的重组大肠杆菌进行体外黏附试验和黏附抑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FUT1基因M307位点中GG型和AG型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均能黏附上述3种大肠杆菌,而AA型个体小肠上皮细胞则不能黏附。将上述3种大肠杆菌分别与抗F18ab菌毛高免血清、F18ac菌毛高免血清及抗F18abFedF亚单位单因子血清作用后,则失去黏附仔猪肠上皮细胞能力。上述结果对苏太猪从体外试验上证明了FUT1基因M307位点多态性与断奶仔猪腹泻和水肿病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对睾丸细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睾丸细胞的起源及其生成精子的机制已经明了,并且对它们的分离和体外培养也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这些研究多限于一些哺乳类动物,尤其以啮齿类动物居多[1]。而在禽类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启蒙阶段。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鸡睾丸细胞几种分离方  相似文献   
5.
鸡精原细胞分离纯化与体外培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组合酶分步消化法并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贴壁纯化的方法,从不同时期的鸡睾丸组织中分离精原细胞。结果发现:①Percoll分离后,出壳6d雏鸡获得的细胞总数、精原细胞总数、精原细胞纯度分别为282.1、174.6、61.9%,其中精原细胞纯度比孵化15d、19d鸡胚和出壳后13d雏鸡分别高10.2%、5.7%和2.5%;②贴壁纯化后精原细胞纯度达到82%,比未经贴壁纯化的精原细胞纯度高出15.6%;③在无饲养层培养条件下,比较Percoll梯度分离前、后鸡精原细胞体外培养的情况,Percoll梯度分离前精原细胞贴壁在时间上比分离后较快,且分离前精原细胞体外存活时间亦比分离后长。  相似文献   
6.
采用二酶三步消化法处理鸡睾丸组织,获得的细胞悬液以Percoll作为介质并结合细胞选择性贴壁培养纯化精原细胞。结果发现:1mg/mL胶原酶 0.25%胰蛋白酶 0.25%胰蛋白酶处理鸡睾丸组织,获得的细胞总数多达5.8×10~6个;Percoll离心后精原细胞主要位于19%~35%梯度层中,纯度平均达到66.4%;贴壁纯化后精原细胞纯度则达到82%,比未经贴壁纯化的精原细胞纯度高15.6%。  相似文献   
7.
鸡早期胚胎精原细胞和睾丸发生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连续切片技术,研究了15~45期(孵化50h~19d)鸡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精原细胞与睾丸发生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孵化第22~28期(第3.5~5天),原始生殖腺内的原始生殖细胞(PGCs)胞质内的糖原颗粒开始分解;第29期(孵化第6天),鸡胚性腺开始分化,PGCs的糖原颗粒进一步分解;第31期(孵化第7天),PGCs内的糖原颗粒完全消失。在雄性,性腺开始显示睾丸特征,PGCs分化为精原细胞;第34期(孵化第8天),睾丸内曲精细管索开始形成,呈实心状,精原细胞位于其中;第35~37期(孵化第9~11天),曲精细管索数量逐渐增加,索内精原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单层排列,且已分化出支持细胞,但数量不多,形态不易分辨,间质内有少量间质细胞;第38~40期(孵化第12~14天),可见到典型的曲精细管,精原细胞数量增加,支持细胞亦增多;曲精细管间的间质细胞成群分布。第40~45期(孵化第16~19天),两侧睾丸大小略有差异,右侧稍大于左侧,精原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呈葡萄串状分布在曲精细管的中央;曲精细管的管腔已经形成,精原细胞已分层排列。  相似文献   
8.
鸡胚精原干细胞体外保存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二酶3步法获取孵化第19 d的鸡胚精原干细胞(SSCs),比较在快速冷冻条件下3种冷冻保护剂(DMSO、乙二醇、甘油)在3个浓度5%、10%、15%条件下对鸡胚精原干细胞的冷冻保存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当DMSO的浓度为5%、10%及15%时,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3.1%、88.6%和74.8%,三者差异显著(P〈0.05);而10%DMSO保存精原干细胞的存活率、复苏后培养细胞生长和集落形成均显著高于其它2个浓度;当乙二醇浓度为5%、10%和15%时,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9.4%、83.1%和65.2%,三者差异显著(P〈0.05);复苏后无论饲养层存在与否,SSCs均能增殖,但未有AKP阳性集落生成;当甘油浓度为5%、10%、15%时,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均小于15%,三者差异不显著(P〉0.05);复苏后细胞存活时间极短,仅存活12 h左右;(2)当在10%DMSO浓度条件,复苏后SSCs在有饲养细胞层的条件下,培养5 d形成集落,表明10%DMSO是鸡胚精原干细胞适宜的冷冻保护剂。  相似文献   
9.
鸡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索不同基础培养基对鸡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体外培养的影响,以期选出最佳的培养体系,并用其进行传代培养,以观察精原干细胞继代培养的特性。结果表明:在高糖DMEM培养体系和TCM199培养体系中,SSCs均能正常生长和增殖,在以DMEM和TC199为基础培养基的培养体系中,在SSCs的活率、克隆形成率上显著不差异,但SSCs在以DMEM为基础培养基的培养体系中生长情况较好,为最佳培养体系。在RPMI1640培养体系中,SSCs克隆形成率、活率较低,比前2种培养体系的效果差异显著。在添加细胞因子的培养基中精原干细胞在体外传至第3代。  相似文献   
10.
精原干细胞移植原理与其它细胞移植原理相似,主要利用显微注射法,将供体的精原千细胞移入受体睾丸内,使其能够继续进行生精过程。结合精原干细胞分离培养、纯化、冷冻,该技术开创了基因工程和家畜生产的新途径。本文对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冷冻,以及同源移植和异源移植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