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植物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为了发掘和利用柞树资源的天然活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叶片、树皮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在辽东栎和麻栎的叶片中分别鉴定出29、28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在树皮中分别鉴定出23、27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辽东栎叶片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组分包括4-羟基-4-甲基-2-戊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叶绿醇、11,14,17-顺-二十碳三烯酸甲酯、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1-二十醇和油酸酰胺,麻栎叶片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组分有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二十五烷、维生素E、4-羟基-4-甲基-2-戊酮、(1R)-(+)-CIS蒎烷、1-十六炔、叶绿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9,12,15-十八烷三烯酸甲酯和油酸酰胺;在辽东栎树皮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组分包括甘油脂肪酸酯、1-二十醇、二十七烷、反式角鲨烯、N-二十九烷、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二十烷、油酸酰胺、己二酸二异辛酯、二十五烷、十一烷、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棕榈酸甲酯,麻栎树皮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组分包括氰乙酸叔丁酯、叶绿醇、亚油酸、硬脂酸、十六碳酰胺、油酸酰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1-二十二烯和角鲨烯。对上述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类,以酮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同时还检测到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成分如多不饱和脂肪酸、叶绿醇和角鲨烯等。同一树种不同部位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相近,但相对含量各异;不同树种的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之间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基因(v-Chi A)密码子使用在病毒基因组进化的基因水平转移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比较分析了杆状病毒v-Chi A与昆虫几丁质酶基因(Chi-h)、沙雷氏菌几丁质酶基因(Chi A)以及杆状病毒以lef-8、lef-9和polh/gran基因为代表的基因组(表示为lef8-lef9-pg)的密码子使用模式。结果表明,杆状病毒v-Chi A与昆虫Chi-h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ENc)及与沙雷氏菌Chi A的GC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杆状病毒lef8-lef9-pg的GC含量、GC3s含量、ENc值以及沙雷氏菌Chi A的GC3s含量、EN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杆状病毒v-Chi A与lef8-lef9-pg、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的同义密码子使用均高度相似(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992、0.870、0.862)。选择与突变共同影响杆状病毒v-Chi A和lef8-lef9-pg的密码子使用,而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的密码子使用完全由选择所影响。综上所述,杆状病毒v-Chi A的碱基组成及密码子偏好性与昆虫Chi-h相似,与lef8-lef9-pg不同;密码子使用的影响因素与lef8-lef9-pg相似,与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不同。上述结果从密码子使用角度证实了杆状病毒v-Chi A来源于昆虫Chi-h的水平转移。  相似文献   
3.
昆虫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可以通过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调控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依据柞蚕中肠转录组数据库中一段编码serpin的CDS序列设计正、反向引物,以柞蚕幼虫总c DNA为模板克隆得到一段全长1 239 bp的序列,经序列分析后命名为Apserpin-6(Gen Bank登录号:MF944108)。该基因编码412个氨基酸残基,其中N端第1~17位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在C端第357~391位氨基酸之间有一个反应中心环,第374~375位丝氨酸之间是预测的蛋白质裂解位点。半定量RT-PCR检测Apserpin-6在柞蚕5龄幼虫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血淋巴和头部组织的表达量次之,在中肠、丝腺和马氏管中的表达量较低。荧光定量PCR检测在受到柞蚕肠球菌(Enterococcus pernyi)、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以及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侵染后的柞蚕幼虫血淋巴中,Apserpin-6的表达量均明显上升。利用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重组Apserpin-6蛋白,对柞蚕幼虫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原(pro PO)和酚氧化酶(PO)活性进行体外抑制试验,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能够抑制pro PO的活性,但对PO活性没有影响。试验结果提示,Apserpin-6可能作为一种负调控因子参与调控柞蚕血淋巴对于病原菌的免疫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4.
昆虫蜕皮激素受体和超气门蛋白形成的异源二聚体介导蜕皮激素信号,起始包括转录因子表达在内的蜕皮级联反应,从而使昆虫进入蜕皮和变态等生命过程。克隆了柞蚕的2个蜕皮激素受体相关基因,命名为Ap EcRB1(Gen Bank登录号:KY411159)和Ap USP1(Gen Bank登录号:KY411160)。2个基因的ORF序列全长分别为1 758 bp、1 401 bp,编码585个、466个氨基酸。半定量RT-PCR检测这2个基因除在柞蚕幼虫血淋巴中不表达之外,在其他组织中均有表达,在丝腺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2个基因在幼虫蜕皮前及化蛹前后呈现大幅度上调表达的规律。注射20-羟基蜕皮甾酮(20E)诱导启动滞育蛹的发育,结果诱导组的滞育蛹经过17 d羽化,比对照组滞育蛹提早羽化。滞育蛹中2个基因的表达量在注射20E后均明显下降,其中Ap EcRB1在蛹发育后期的12 d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羽化前期其表达量急剧上升,蛹发育16 d(羽化前1 d)达到最高;Ap USP1基因的表达量从注射后8 d开始升高,至16 d时达到最高。以上研究结果丰富了柞蚕变态发育过程中蜕皮激素调控作用的分子信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