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为进一步评价瑞鲍迪甙A的安全性积累资料.[方法]于大鼠孕7~17d经口给予340、1 130和3 400 mg/kg b.w.剂量的瑞鲍迪甙A,观察母鼠和仔鼠的生长发育情况,研究瑞鲍迪甙A对大鼠的生殖毒性和胚胎毒性.[结果]各剂量瑞鲍迪甙A组孕鼠行为正常,无中毒和死亡情况.各剂量瑞鲍迪甙A组黄体数、着床数、活胎率、窝仔数及畸胎率、活胎仔畸形率及母体畸胎率等与正常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瑞鲍迪甙A对大鼠无明显生殖毒性及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型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致畸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态制剂是饲料及养殖业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添加剂,通过大鼠传统致畸试验,评价某生物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致畸作用。在Wistar大鼠受孕7~15 d期间,分别对其给予500、100、20 mg/kg剂量的微生态饲料添加剂进行灌胃,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用畸胎率、活胎仔平均畸形率、母体畸胎率等指标评价其致畸作用。结果表明,受试物各剂量组的孕鼠行为正常,无中毒或死亡情况;受试物各剂量组的吸收胎率、死胎率、畸胎率、活胎仔平均畸形率、母体畸胎率均不高于对照组,且无显著差异。综合试验结果可知,该饲料添加剂传统致畸试验呈阴性,无明显的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评价瑞鲍迪甙A作为饲料甜味剂的安全性,进行了瑞鲍迪甙A大鼠、小鼠的急性毒性及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急性毒性试验采用灌胃给予;亚慢性毒性试验中,瑞鲍迪甙A以20、4和l g/kg拌料给予大鼠90d,每周称量大鼠体重和饲料消耗,并在喂养45和90d时剖检,分别进行血液细胞学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计算主要脏器系数以及进行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瑞鲍迪甙A对大、小鼠的经口LD50分别大于34.0和45.0 g/kg b.w.;亚慢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大鼠的采食、体重、脏器系数、血液细胞学及血液生化指标、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瑞鲍迪甙A属于实际无毒级别物质,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大鼠无明显有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黄芪灵芝口服液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将180只14日龄雏鸡随机分成9组并通过点眼滴鼻免疫新城疫(ND)疫苗。1~3组分别是黄芪灵芝口服液高、中和低剂量组;4~6组分别是环磷酰胺+黄芪灵芝口服液高、中和低剂量组;7~9组分别为环磷酰胺组、阳性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免疫后的第7、14、21、28天测定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黄芪灵芝口服液能提高雏鸡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促进新城疫病毒(NDV)抗体的产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其中黄芪灵芝口服液低剂量组对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效果最好,黄芪灵芝口服液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5.
将饲用胆汁酸按0、60、600、3 000 mg/kg添加于饲料中喂养Wistar大鼠90 d,每周称量大鼠体质量与饲料消耗,并在喂养45、90 d时剖检,分别进行血液细胞学、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计算主要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大鼠饲喂低、中、高剂量胆汁酸后平均饲料消耗、体质量增重、脏器系数、血液细胞学指标、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中剂量组血液生化指标除了喂养45 d时GLU、TG以及喂养90 d时TG稍低于对照组外,其他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饲用胆汁酸饲料添加剂在3 000 mg/kg添加量时,对大鼠喂养90 d未观察到明显的有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将16只成年健康猫随机分成2组,每组8只(公母各半),采用单剂量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分别单剂量(4 mg/kg体重,以米尔贝肟计)经口内服国产(受试品)和进口(对照品)米尔贝肟吡喹酮片,进行其在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给药后按预定时间采集血样,采用HPLC法进行血浆中米尔贝肟和吡喹酮含量的测定,实测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Winnonlin 5.2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米尔贝肟吡喹酮片对照品单剂量内服后,米尔贝肟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20.08±7.57)h,达峰时间(Tmax)和峰值浓度(Cmax)分别为6.00 h和(764.43±251.40)ng/mL,平均曲线下面积(AUC)为(15.00±5.05)ng/(L·h),平均滞留时间(MRT)(18.60±1.52)h;吡喹酮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6.27±5.26)h,达峰时间(Tmax)和峰值浓度(Cmax)分别为(3.88±0.35)h和(1018.25±200.19)ng/mL,平均曲线下面积(AUC)为(8.69±2.07)ng/(L·h),平均滞留时间(MRT)(6.56±1.07)h.米尔贝肟吡喹酮片受试品单剂量内服后,米尔贝肟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15.07±4.05)h,达峰时间(Tmax)和峰值浓度(Cmax)分别为(5.25±1.04)h和(806.65±299.01)ng/mL,平均曲线下面积(AUC)为(15.18±5.97)ng/(L·h),平均滞留时间(MRT)(17.47±1.97)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20%;吡喹酮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11.11±4.62)h,达峰时间(Tmax)和峰值浓度(Cmax)分别为(5.25±1.04)h和(880.47±241.27)ng/mL,平均曲线下面积(AUC)为(9.64±2.76)ng/(L·h),平均滞留时间(MRT)(10.52±1.52)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9.16%.与对照品相比,受试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中除米尔贝肟的消除半衰期显著缩短、吡喹酮的达峰时间显著延迟外(P<0.05),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猫经口内服米尔贝肟吡喹酮片受试品与对照品后具有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