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磁粉和聚合氯化铝联合除磷法和聚合氯化铁除磷法这两种方法,研究了它们对于高含磷污水和低含磷污水中总磷的去除效果,通过计算去除率,对两种方法的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中总磷的测定方法采用过硫酸钾消解-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实验结果表明:磁粉和聚合氯化铝联合的去除效果较好,对于高磷污水,当磁粉浓度为300mg/L时,去除率最高,达到了87.25%,出水中磷的浓度为9.153mg/L;对于低磷污水,当磁粉的浓度为300mg/L时,去除率最高,为56.01%,出水浓度为0.545mg/L。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镰刀菌引起的马铃薯根腐病严重影响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筛选绳状青霉Penicillium funiculosum P-19 菌株最适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并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测定了其对马铃薯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茄病镰刀菌F.solani、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绳状青霉P-19对尖孢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茄病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8.85%、45.07%、38.92%、28.13%、64.32%。不同培养基发酵后其浸提液对5种镰刀菌的拮抗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配方为甘草∶玉米粉∶木屑=5∶4∶1时发酵产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67.89%,板蓝根∶玉米粉∶木屑=3∶5∶2时对接骨木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67.00%,板蓝根∶玉米粉∶木屑=3∶5∶2时对茄病镰刀菌的抑制率为64.48%,甘草∶板蓝根∶葡萄皮渣∶玉米粉=2∶2∶10∶5时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为50.20%,甘草∶玉米粉∶木屑=3∶5∶2时对锐顶镰刀菌的抑制率达到78.25%。本研究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控以及青霉菌生防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合小肽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影响,为其在肉鸡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选择28日龄体重相似的健康罗斯308肉鸡12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下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75只鸡。对照组所喂的基础日粮中不含复合小肽制剂,试验1、2、3组所喂的日粮中分别含2.0%、2.5%和3.0%的复合小肽制剂。[结果]日粮中添加复合小肽制剂,能使肉鸡终末体重和日均增重得到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料重比、腹泻率、呼吸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得到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复合小肽制剂能明显改善肉鸡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较适宜的添加量为2.5%~3.0%。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田间杂草的防效以及对马铃薯生理指标、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方法】以马铃薯田主要杂草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白膜、白膜+330 g/L二甲戊灵、黑膜、黑膜+330 g/L二甲戊灵4种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田间杂草的防效及对马铃薯的安全性。【结果】黑膜+330 g/L二甲戊灵处理对主要杂草的防效最好;达到95%以上,马铃薯的出苗率达到95.72%;折合产量达到2 334.42 kg/667 m2,较对照增产24.30%;商品薯率达80.07%。【结论】黑膜+330 g/L二甲戊灵处理对田间主要杂草防除效果最好,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同源盒C13(Hoxc13)基因与毛囊发育和毛发性状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哺乳动物毛囊的周期性发育过程中,Hoxc13通过调控角蛋白关联蛋白(KAP)基因等来控制毛囊在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之间转换,进而直接控制毛发性状的形成和改变,对皮毛动物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围绕Hoxc13的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以及作用机...  相似文献   
6.
胱氨酸/谷氨酸转运蛋白(Solute carrier family7 member11,Slc7a11)基因是新发现决定黑色素沉积的关键基因之一,该基因可调控黑色素在动物体内的转换来决定色素沉积的比例,对动物毛色形成有重要影响。目前,已知Slc7a11基因的编码序列较为保守,主要对棕色毛发的形成具有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Slc7a11基因的来源、功能和结构,以及其在哺乳动物毛色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哺乳动物毛色生成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温度条件下十溴联苯醚(BDE-209)对鱼类的毒性影响,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离体肝脏组织为试验材料,在肝脏组织匀浆液中加入浓度为0.00、0.04、4.00、400.00μg/L的BDE-209,并将其分别置于低温(15℃)、常温(25℃)、高温(35℃)中水浴60 min,然后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显示:低温时各浓度组BDE-209诱导下的SOD、CAT、GR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常温时BDE-209对SOD、CAT、GR活性具有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现象,高温时BDE-209对肝脏组织中CAT、SOD、GR活性造成明显的抑制效应,MDA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其含量都随BDE-209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BDE-209对鱼体肝脏组织造成的氧化损伤越大。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新西兰白兔毛囊体外培养模型,探究其最适的培养环境,本实验选用2月龄新西兰白兔,采集触须毛囊,分离组织和脂肪,保留完整毛囊。将完整无损的毛囊放入24孔板,每孔1根,加入William’s E、DMEM、MEM3种不同培养基,每组6个重复,每2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毛囊毛干的生长,并利用HE和PCNA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毛囊的形态和增殖能力。结果显示:3种培养基中毛囊毛干在体外培养4d后生长减缓,在2 d与4 d时的生长速度均大于6 d(P<0.05)。其中,William’s E组生长速度高于MEM组(P<0.05),且William’s E组生长最快。4 d时,HE染色发现William’s E组毛囊结构完整,毛乳头清晰,而此时DMEM和MEM组毛乳头已经消失。进一步用PCNA免疫荧光染色,发现Williams’E组PCNA在毛乳头阳性表达,DMEM和MEM组毛囊表达仅表达在外根鞘。因此,William’sE培养基最适宜新西兰白兔触须毛囊生长,毛乳头增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正>天水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气候较干旱,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数果园缺少灌溉设施,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运水浇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缺水成为果园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量、品质的提升。采取果园雨水集流、蓄贮技术可以解决果树生产中喷施农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