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汉城公社是我县蚕桑基地公社之一。今年上半年,他们认真贯彻中央(84)一号文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发展蚕茧这个商品生产。春茧产量、产值增长幅度大,跃入全县第二位。全社领蚕种540张,比去年同期498张增长8.43%;产茧37592斤,比去年同期23868斤净增13724斤,增产57.5%;产值67477元,比去年同期39143元增长72.38%。他们的经验是:  相似文献   
2.
陕西紫阳县委、县政府咬定做大蚕桑主导产业这篇大文章,依靠体制创新激活力,科技创新增效益,有机地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的新格局,十分稳健地拉长了蚕桑产业链条。在陕西省政府召开的全省蚕茧工作会上,被省经贸委、省丝绸进出口公司首肯为“紫阳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今年春蚕生产尽管受“4*9“大风雪影响,实际发种量仍达到2.8万张,正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紫阳在建设两大基地,实现三个第一的战略构想中,明确提出到2002年,全县要建成6667万hm2桑,养10万张蚕,产茧350万kg,实现蚕茧人均量创全省第一。围绕这一目标,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加快蚕桑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并从1997年开始,挥动了一系列大手笔,从而成就了蚕桑业,使蚕桑业成为紫阳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主导产业。 1 体制创新,蚕桑产业化之路初现雏型 1997年3月,县委、县政府针对蚕桑产业分割管理的无序体制,以资产为纽带,联合供销、林特两个系统的十八个事业单位投资入股组建了银羽公司,实现了产业的初步联合,由此开始了产业化经营之路。在实践之中,为进一步打破行政条块分割,形成一统的局面,又把银羽公司和他下属的14个分公司、48个茧站从供销社母体中剥离出来,从而将其变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实体。3个个体茧站也以参股的形式进入银羽公司。  相似文献   
3.
<正> 紫阳县1981年被省政府列为蚕桑基地县,1982年蚕茧产量首次突破万担关。“七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发动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经过近五年的努力,蚕桑生产已成为紫阳县山区农业的优势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项目。成效显著的六个标志是:  相似文献   
4.
<正> 紫阳县位于东经108°6′—108°48′、北纬32°8′—32°48′之间,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海拔271~2522米,蚕区集中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土壤质地较好,土层深厚,以黄棕壤、黄褐壤、黄沙壤为多,pH值一般为5.5—7。该县属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7.6℃,3至10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5.
<正> 大坝公社3个大队、25个生产队,536户,2649人,1011个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5450亩,其中水田88亩。1979年被县上列为蚕桑基地公社之一。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大坝公社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央农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狠抓了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的蚕桑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1981年,人均培育良桑苗188株,人均桑树达到192株,户均养蚕1.28张,蚕茧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现金收入有了增加,社员存款人均十五元,比80年增加50%,  相似文献   
6.
7.
<正> 夏秋蚕是紫阳县蚕桑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饲养量和产茧量占全年的比重较大。趋利避害,养足养好夏秋蚕,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增产挖潜,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仅就紫阳县如何夺取夏秋蚕稳产丰收,谈点看法。一、夏秋蚕生产的发展及其对全年产  相似文献   
8.
为弄清家蚕非滞育卵胚胎发育期糖元的利用形式,调查了游离糖类量的变化,同时探讨了低温的影响。用温度25℃保护非滞育卵,使胚胎发育,则产卵2日后出现山梨醇,再行减少,但产卵2日后海藻糖增加。从产卵七日后,随着海藻糖的减少,孵化前甘油、山梨醇、葡萄糖急剧增加。产卵24小时后,用5℃或1  相似文献   
9.
<正> 众所周知,蚕期中的消毒防病与蚕病发生密切相关。采用高效经济的蚕体、蚕座、消毒剂,搞好蚕期中的消毒防病,是提高蚕茧单产与质量的重要一环。漂白粉液是现行高效广谱的蚕室蚕具消毒剂,用作蚕体蚕座消毒,仅在八十年代初浙江省农科院试验获得成功,在海宁、德清等南方平原蚕区推广应用,效果好。但对  相似文献   
10.
<正> 茧质的良否,决定于簇中特别是吐丝·营茧中的保护管理。吐丝·营茧在上簇后3—4日内完成,因而加强吐丝·营茧期间的管理是最重要的。簇中适温为22—25℃、适湿为60—70%、适宜的气流为0.2—1m/秒,但根据蚕期和设施等,要完全满足这些条件是不容易的。20℃以下的低温和超过28℃的高温,是次下茧发生多、解舒率和鲜茧出丝率低下的原因所在。因此,在上簇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