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家畜精液保存技术是20世纪随着人工授精技术广泛应用而产生的,原理是通过降低或抑制精子新陈代谢速度以达到延长精子在体外的寿命的目的.对此进行了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对全国157 个规模化牧场在2020年1—12 月出生的220 日龄内母犊牛各阶段发病次数、体重和日增重进行分析,旨在研究犊牛不同阶段发病次数对其后期体重、日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1)断奶前后,60 日龄内发病次数≥2 次的犊牛,61~129 日龄体重、日增重极显著低于未发病犊牛和发病次数为1 次的犊牛(P<0.01);(2)转育成时,60 日龄内发病次数≥2 次的犊牛,转育成171~219 日龄体重极显著低于未发病犊牛和发病次数为1 次的犊牛(P<0.01);60~179 日龄发病次数≥1 次,转育成171~219 日龄体重和转育成日增重极显著低于未发病组(P<0.01)。因此,犊牛发病次数越多,后期生长发育越缓慢,建议牧场重视并加强犊牛断奶前后和转育成的饲养管理,做好疾病防治,以减少发病次数。  相似文献   
4.
猪精子冷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手握法采集健康成年的长白公猪猪精子,室温离心后,采用液氮熏蒸法细管冷冻猪精子。以精子活力为判定指标,比较了平衡时间和甘油浓度对猪精子冷冻的影响。结果表明:(1)Ⅱ组精子冷冻复苏后精子活力(35.83±5.38)%要高于其他组(P<0.05);(2)Ⅰ组和Ⅱ组冷冻复苏精子的活力[(29.75±4.38)%,(28.40±8.55)%]要高于其他组(P<0.05),由此得出最佳平衡时间和甘油浓度。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β-酪蛋白A2A2基因型奶牛在牛群中的分布及泌乳性能,本研究对黑龙江省某规模化奶牛场第1胎次314头荷斯坦牛的血液样本中β-酪蛋白基因进行测序和分型检测;比较β-酪蛋白A1/A2基因型奶牛的分布规律及泌乳性能。结果表明:牛群中A1A1基因型频率为18.97%,A1A2基因型频率为48.41%,A2A2基因型频率为32.80%,A1基因频率为42.99%,A2基因频率为57.01%;β-酪蛋白不同基因型(A1A1、A1A2和A2A2)奶牛的泌乳量、乳脂和乳蛋白率等泌乳指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董飞  徐伟  姜兴刚  马志愤 《中国乳业》2023,(9):54-59+64
[目的]分析2020—2022年318个奶牛场3 403 957条成母牛配种事件及配种受胎率,旨在分析不同胎次、配种次数、产后天数下不同发病间隔天数分组对应受胎率情况。[方法]对牛只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进行分组,根据各分组内牛只配种事件与配种结果进行统计,并计算受胎率,配种怀孕事件数占配种实际总数(已知孕检结果)的比例,对比不同维度下发病间隔天数分组对应受胎率的差异。[结果](1)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30天分组对应1胎、2胎、3胎、4胎、5胎及以上受胎率分别为43.6%、41.1%、40.6%、39.4%、37.8%;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0~5天、6~10天分组各胎次对应受胎率24%~30%,29%~33%,较基准低10~14个百分点。(2)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30天分组对应产后120天以内,121~210天,211~300天,300天以上受胎率分别为41%~48%,35%~40%、33%~34%、32.6%;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0~5天、6~10天分组各胎次对应受胎率22%~28%,25%~33%。(3)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30天分组对应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  相似文献   
7.
奶牛乳房炎是由环境、微生物和牛体三者所构成的连锁反应而发生的,有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两种类型.在生产中因隐性乳房炎不易察觉而造成很大的损失,现就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几种检测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并就防治措施对奶牛场做进一步指导,以提升奶牛场的经济效益,对奶牛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全国2020年18 个省份201 个规模奶牛场月度繁殖和产奶量数据进行分析,旨在确定不同月份下奶牛繁殖和产奶性能表现。结果表明:(1)5—6月成母牛受胎率、怀孕率开始下降,7、8月明显下降,9月仍较低,其中7—9月,2胎、3胎及以上牛只受胎率明显低于1胎(平均低4.3~5.1 个百分点);(2)1—12月后备牛怀孕率、受胎率相对稳定,6—8月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3)泌乳牛单产在6月之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平均下降0.50~0.90 kg,泌乳牛峰值产量在6月之后呈较明显下降趋势,其中经产牛下降幅度较大,头胎牛下降幅度较小。因此,为减少奶牛受不同月份热应激影响而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建议不同地区奶牛场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优化配种方案,改善营养与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8—2022年23个省份381个规模奶牛场成母牛乳房炎发病事件,主要影响乳房炎的可能因素:发病月份、发病乳区位置和个数、发病次数、产后天数、胎次、严重程度等。[方法]每头牛同一胎次内不同产后天数多次发病记为多次。发病次数统计根据所有牛只乳房炎事件进行计数求和,不同因素下各水平占比根据各水平乳房炎计数小计占该因素下所有水平乳房炎计数总和。[结果](1)7—9月乳房炎发病次数占比较高。(2)单一乳区感染乳房炎的可能性最大,左前乳区累计发病最多,占比27.7%;其次是右前乳区,占比25.3%。(3)产后14天内乳房炎发病次数最多,占比10.6%;产后0~105天乳房炎发病次数占比43.2%。(4)奶牛第1次发病后,26.6%牛只会再次发生乳房炎(即复发率超过25%),而第3次发病占第2次的37.1%。乳房炎发病次数超过5次及以上时,奶牛乳房炎复发率超过50%。(5)乳房炎治愈天数多集中在0~6天(占比48.9%)和7~13天(占比31.5%)。[结论]为减少奶牛乳房炎频发,需做好7—9月防控,加强产后2周内乳房护理和产后105天内乳房炎揭发工作,挤奶期间给予前乳区更多观察和...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规模化牧场测定日数据进行分析,旨在估计不同地区305 d校正产奶量对应泌乳天数(DIM)的校正系数与胎次校正系数。利用Wood(不完全伽玛)模型对来自不同温度带9个参考群11 749头荷斯坦奶牛2010-2020年间的683 160条测定日产奶量拟合泌乳曲线,估计泌乳曲线参数,计算头胎牛和经产牛1~305 d泌乳天数对应的校正系数,分别分析参考群和验证群305 d校正产奶量和305 d实际累积奶量的差异;利用SAS 9.2中混合线性模型对1~6胎至少有前5个胎记录的牛估计305 d奶量的胎次效应值,并计算1~6胎各胎次的乘法校正系数;比较传统系数和新系数校正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参考群头胎牛和经产牛中,泌乳曲线方程的拟合度R2范围分别为0.4593~0.4913和0.5796~0.6341,泌乳高峰日分别为79~85和53 d,泌乳高峰奶量分别为33.1~34.4和46.0~48.6 kg;②对于参考群,头胎牛和经产牛校正系数分别在泌乳≥90 d和泌乳≥30 d基本趋于一致,头胎牛和经产牛泌乳≥60 d的305 d校正产奶量均趋近于305 d实际累积奶量,奶量差值分别在100和200 kg以内;③对于验证群的305 d校正产奶量,头胎牛泌乳≥150 d和经产牛泌乳≥180 d的泌乳天数校正系数适用性更佳,305 d校正产奶量与305 d实际累积奶量比值高于79%;④1~6胎的胎次校正系数分别为1.2121、1.0380、1.0063、1.0000、1.0220和1.0290;⑤与传统系数相比,新泌乳天数校正系数校正效果更好,头胎牛和经产牛新系数校正的305 d奶量较305 d实际累积奶量相差分别在900和700 kg以内;利用新胎次校正系数,2~4胎产奶量可较为准确地校正到5胎成年当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定期更新305 d校正产奶量的泌乳天数与胎次校正系数,便于准确地将不同泌乳天数、不同胎次状态下泌乳牛的产奶量调整到同一基准上,从而更好地比较奶牛个体泌乳性能的高低,为牧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