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为研究小鼠Dazl基因的功能及探究Dazl基因过表达在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T-PCR方法,从13.5 dpc 雌性胎鼠卵巢中克隆出Dazl基因的全部编码区,测序正确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其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线性化后对小鼠成纤维细胞进行转染,qRT-PCR及Western Blot 技术显示外源基因Dazl已经成功转染并表达。为研究Dazl基因的功能及干细胞向生殖细胞的诱导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燕麦在蚜虫和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危害后的生理响应,本试验初步测定了接种蚜虫和大麦黄矮病毒后不同时间(0 d,7 d,14 d,21 d,28 d,35 d)叶片内抗氧化防御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及多酚类氧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危害时间的增加,丙二醛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蚜虫+BYDV处理在接种后35 d丙二醛含量达到对照的1.4倍;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在接种后35 d较对照高14.36%,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先上升后下降,分别在接种后21d和14 d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的8.78和1.73倍;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类氧化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在接种后35 d分别较对照高36.33%和203%。和蚜虫处理相比,蚜虫+BYDV处理造成的损伤更大,丙二醛、抗氧化防御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类氧化酶活性变化更剧烈。本研究结果为探讨BYDV与燕麦的互作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定西市通渭县、张掖市山丹县和民乐县、武威市天祝县和甘南州合作市大面积种植的燕麦田间叶斑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培养、分离、致病性测定及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燕麦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定西市通渭县最严重,平均病叶率为96.15%,平均病情指数为70.26;武威市天祝县的叶斑病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5.07%和69.16;张掖市民乐县叶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为8.78%,病情指数为2.45。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发现发病症状与田间病害症状一致,经再次分离可得到相同的病菌。进一步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引起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病原菌有10种,分别为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德氏霉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细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苹果链格孢(Alternaria mali)、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多主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优势菌为燕麦内脐蠕孢和细交链孢,在各调查样地均能分离出。明确了燕麦叶斑病在甘肃省主要种植区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除燕麦内脐蠕孢和燕麦核腔菌外,其他均为国内燕麦叶斑病新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叶斑病(Drechslera avenacea)是燕麦(Avena sativa)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燕麦的品质和产量。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甘肃省燕麦的主要种植区,为明确这一地区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对天祝县5个村镇的燕麦田进行了叶斑病发生情况调查和病样采集,对病原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个调查区域中松山镇黑马圈河村和东大滩乡上泉村发病最严重,病叶率高达92%以上,病情指数60以上;安远镇柳树村、抓喜秀龙乡南泥沟村和东大滩乡酸茨沟村发病也较重,发病率在64%左右,病情指数23左右。经分离鉴定,发现引起天祝县燕麦叶斑病的病原菌共有4属5种,其中德氏霉属(Drechslera)2种,链格孢属(Alternaria)、附球菌属(Epicoccum)和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各1种。天祝县燕麦叶斑病发病较严重,共分离筛选出的5种病原菌,除德氏霉属的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外,其它病原菌在国内燕麦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国外引进的燕麦种质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榆中县地区的适应性,筛选出适宜在该地区种植的优异种质。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榆中县对引自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和俄罗斯的6份裸燕麦种质和8份皮燕麦种质从生育期、生长性状和抗病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份参试种质除VAO-7和伽利略外都属于早熟型,且均能在当地正常成熟;主成分分析和抗病性评价表明,从加拿大引进的裸燕麦DA92-1和皮燕麦Rigdon的综合得分较高,种子产量分别高达2 243.15、3 652.78 kg/hm^2,在株高和叶长方面表现较好,抗病性较强,为引进燕麦种质中适合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榆中县地区种植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红叶病在燕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对甘肃中部地区的12份田间栽培燕麦材料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乳熟期的红叶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测定了燕麦成熟期的种子产量、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等指标。结果表明:红叶病的发病严重度与燕麦生育时期相关,各供试材料从抽穗期开始发病,随生育期的推移而不断加重,乳熟期发病最为严重,平均严重度在3.26~4.70之间。灌浆期的病害严重度与燕麦种子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r=-0.781),也与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所有供试材料中,Rigdon发病较轻,种子产量最高(3652.78kg/hm^2),综合表现最好;479次之;青永久237最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燕麦在蚜虫和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为害后的光合生理响应,本试验测定了燕麦接种蚜虫和BYDV后不同时间(0,7,14,21,28和35 d)的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为害时间的延长,叶片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以及总叶绿素(T-Ch1)含量显著降低(P<0.05),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显著增加(P<0.05),Chl a/Chl b先上升后稍有下降,接种BYDV 21 d后,Chl a/Chl b均增加至最大值,比CK处理高57.37%(P<0.05);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上升;同时最大荧光、潜在光化学效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PS Ⅱ光化学量子产量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上升。本研究表明BYDV侵染严重损伤了燕麦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其光合参数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探讨BYDV与燕麦的互作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贮藏方式和贮藏时间对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霉菌数量和种类的影响,本研究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采集露天贮藏、苫布贮藏和储草棚贮藏下不同贮藏时间的苜蓿干草,用PDA平皿培养法、形态鉴定法和rDNA-ITS序列分析法对霉菌的数量和种类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方式和时间对苜蓿干草的霉菌数量和种类有显著影响;在为期360 d的贮藏过程中,苜蓿干草的霉菌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3种贮藏方式中,露天贮藏的霉菌数量最多、变幅最大(4.57×103~1.74×104个·g-1),苫布贮藏的次之,储草棚贮藏的霉菌数量最低、变幅最小(3.31×103~7.29×103个·g-1);共检出真菌16属41种,优势属为链格孢属,枝孢属和曲霉属;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苜蓿干草的霉菌种类呈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储草棚贮藏的苜蓿干草霉菌种类变化最小。因此,在甘肃河西地区,苜蓿干草宜采用储草棚贮藏,且贮藏期不宜超过7个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