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从肉桂、水仙、奇兰3个茶树品种的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分解无机磷的细菌,并对筛选到的解无机磷细菌进行解磷能力测试和生物学鉴定,同时研究了解磷菌株对水稻、莴苣、生菜3种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茶树的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2株解无机磷菌株,分别命名为JP001和JP357,2个菌株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JP357菌株...  相似文献   
2.
为了鉴定从桉树根际筛选到的微生物的抑草潜力和抑草成分,以桉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到的一株真菌为材料,利用生物测试验证菌株发酵液的抑草潜力,利用GC-MS对菌株发酵液抑草成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菌株发酵液对稗草的根长、株高和干重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稗草根长抑制率最大为稀释50倍时,抑制率为7.55%;对稗草株高和干重抑制率最高为原液,抑制率分别为56.53%和25.46%。GC-MS鉴定共检测到86个物质,含氮化合物最多,占59.10%,其次为羧酸及酯类化合物,占19.26%。抑草物质生物测试结果表明,邻香豆酸、柠檬醛和胡椒碱在低浓度时对莴苣的根长和株高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明该菌株能够产生多种化感物质的结构类似物,使得菌株发酵液具有很强的抑草作用,具有开发为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食道肿瘤是指异常的、非炎性细胞在食道内增生的现象。该病因临床上较难确诊,因此其治愈率较低。2017年作者收治了一例呕吐的患犬,经过消化道造影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食道肿瘤,然后通过内窥镜切除食道肿瘤。文章对该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为犬食道肿瘤的诊断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再生季水、肥管理措施是再生稻尤其是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关键措施,明确再生季合理的水肥运筹对提高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低节位再生芽的萌发成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杂交籼稻泸优明占为材料,通过设置再生季分蘖期3个不同水肥处理盆栽试验,即淹水灌溉不施用促苗肥(S处理)、干湿交替灌溉不施用促苗肥(G处理)和干湿交替灌溉施用促苗肥(GN处理),研究不同水肥运筹对再生季稻腋芽、产量、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季稻不同水肥处理对根际氧化还原电位和根际土壤酶有显著影响,处理后10 d,与S处理相比,G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磷酸单酯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G处理相比,GN处理可显著提高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脲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水肥调控下再生季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和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差异显著,处理后10 d,GN处理和G处理根际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高于S处理,GN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酚酸、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高于G处理。GN处理和G处理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比S处理的提高27.27%和14.84%,再生季分蘖数和产量分别比S处理的提高102.50%~111.11%、42.50%~44.44%和91.41%~108.72%、37.93%~40.94%。由此可见,再生季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或施用促苗肥均可提高根际土壤酶活性,促进再生季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和代谢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根际土壤有机质的氧化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增加根际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促进再生季新根的形成和腋芽的萌发。采用干湿交替灌溉耦合促苗肥对再生季稻的促控效果是最佳的。  相似文献   
5.
鸭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是引起蛋鸭产蛋下降的疾病,给禽类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DTMUV感染病鸭卵巢的病毒定位及产生的病理损伤进行观察,以了解DTMUV对病鸭卵巢的病理损伤。主要运用病理剖检、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自然感染DTMUV的病鸭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感染蛋鸭临床表现主要以产蛋量骤然下降为特征,严重病例站立不稳,倒地抽搐,最后衰竭而死。剖检眼观病变表现为卵泡充血、出血,破裂,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是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的颗粒细胞增生、凋亡或坏死;卵泡周围有大量空泡状细胞和小动脉增生,增生的动脉平滑肌细胞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增生的空泡状细胞为上皮细胞,DTMUV主要位于卵泡的颗粒细胞内。综上表明,DTMUV主要分布在颗粒细胞内,颗粒细胞发生增生、凋亡或坏死,导致卵泡闭锁,进而引起蛋鸭产蛋量下降,为阐明DTMUV的感染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