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鉴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在综合评价过程中的评判与决策作用和动物园展区的特点及性质,本研究首次尝试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动物园展区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评价。本文建立了动物园展区的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模拟研究,以期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论证及完善,同时也为专家学者对动物展区及动物园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野生白头鹤研究现状及保护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野生白头鹤种群濒危现状,我们搜集近15 a关于白头鹤的科学研究文献与报道,并将其按种群数量与分布和野外生态学进行归类.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白头鹤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数量分布调查与越冬生态的研究方面:此外还涉及到食性研究及迁徙等报道;关于白头鹤繁殖生态的生物学信息比较匮乏,尤其是繁殖期巢址生境的选择未见报道,有待于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越冬白头鹤警戒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1月至2月和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越冬期白头鹤(Grus monacha)的警戒性进行了观察.通过集群大小与警戒个体比例,说明鸟类越冬集群的生物学意义,同时研究了鹤类对人类不同干扰类型的耐受性.结果表明:白头鹤集群大小对群中个体警戒时间和警戒个体比例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集群中个体警戒时间和警戒个体比例均随集群增大而减小.当鹤群数量超过90只时,警戒个体的比例降到最低((x-)=17.8%),此后保持恒定.白头鹤在农田生境中的警戒观望距离为(408.8±43.3)m,在滩涂生境中为(378.6±32.5)m.白头鹤对人类和机动车(船)的观望距离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人类活动敏感,而对机动车(或船)的警惕性次之.在人类二次干扰条件下,白头鹤的观望距离(F=11.797,P=0.003)、躁动距离(F=44.058,P<0.001)和逃逸距离(F=130.035,P<0.001)均显著增加,其中逃逸距离增加最多.  相似文献   
4.
世界的熊     
全世界的熊共有8种,欧洲2种、北美3种、亚洲6种、南美1种。在中国分布有大熊猫、马来熊、棕熊和黑熊四种。目前,所有熊类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人类及其活动的威胁,曾经分布很广的熊类的栖息地变成孤立的小区,导致了种群的分离。栖息地消失最严重的是亚洲黑熊、懒熊、大熊猫、太阳熊和眼镜熊。此外,人们还猎取熊骨、熊胆和熊掌用作亚洲传统药材和奢侈的食品,导致熊类数量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5.
2017年3—6月,在上海动物园笼养环尾狐猴展区布设定时饲喂器,探讨其对环尾狐猴(Lemur catta)行为的影响。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环尾狐猴行为,分析环尾狐猴的行为变化及其对定时饲喂器的认知。开展定时饲喂器丰容后,环尾狐猴的休息行为显著减少,移动和取食行为显著增加(Mann-Whitney U,P<0.05),对展区空间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chi-square test,P<0.05)。环尾狐猴通过学习,适应了定时投喂器的工作模式,并形成了相应的行为模式。本次丰容在短时间内效果较好,但在后期,动物的反应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鸨研究进展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统计1959-2005年关于大鸨的研究文献,分别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关大鸨的研究虽从1959年开始,但直到80年代才逐渐形成系统,其中,就地保护研究数量(67.2%)多于迁地保护的研究数量(32.8%)。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都存在研究内容比较基础的问题。在大鸨的就地保护中,保护区没有真正发挥其功效;大鸨迁地保护工作虽取得一定成就,能够保持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基本稳定,但人工繁育技术只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另外,应激和疾病仍是影响大鸨迁地保护工作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大鸨现状提出保护对策,着重强调环境保护和科研合作。  相似文献   
7.
1999-2002年在哈尔滨动物园对21只健康成长的笼养大鸨(Otis tarda)雏鸟进行了人工育雏的研究,总结出成功的育雏方法和经验,并对雏鸟生长发育的各项生理指标如:体重、体长、翅长、尾长、跗蹠、嘴裂、中趾及头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鸨为早成鸟,其初生体重为86.31+3.56g(n=21),其新出雏雏鸟的环境温度控制在36℃,以后每天降低一度,大鸨的饲喂实行少吃多餐的原则,雏鸟生长发育中雌雄体重从第六周有明显差异,第十四周雄鸨体重是雌鸨体重的1.8倍,可以从体形上明显区别雌雄;雌雄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大鸨雏鸟各器官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增长。图3表2参14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大沾河自然保护区白头鹤生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6月和2009年3-6月,应用分层抽样和定点观察的方法,对黑龙江大沾河自然保护区白头鹤(Grus monacha)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根据白头鹤分布与生境因子特征,判断白头鹤对生境因子的选择性,同时,利用GIS技术对白头鹤生境的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生境类型对白头鹤活动分布的影响作用最大(S4...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东部地区春夏季沙狐的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5—7月、2004年5月和2005年7—8月,在内蒙古东部草原收集沙狐(Vulpes corsac)粪便148份(N03=46、N04=61、N05=41),采用频率法、相对剩余物干质量法,并以捕食痕迹和剩余物为辅助手段,对沙狐食性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沙狐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食物,鸟类和昆虫次之。啮齿类食物组分中,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在沙狐食物组分中超过50%,其它啮齿类动物:草原旱獭(Marmota sibirica)、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跳鼠科(Dipodidae)所占比例小于25%,鸟类主要为百灵科(Alaudidae),昆虫以蝗科(Acridiidae)为主,还包括红蝽科(Pyrrhocoridae)、步甲科(Garabidae)、虎甲科(Gicindelidae)、水龟甲科(Hydrophilidae)等。沙狐食物生态位宽度随季节变化有所变化,春、夏两季节间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和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通过记录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Grusmonacha)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了东滩保护区白头鹤生境适宜性,分析了保护和管理野生白头鹤种群的适宜空间区域。研究结果表明,白头鹤主要活动于农田生境和滩涂生境。在农田生境中,白头鹤对居民耕种区及活动区存在明显的选择性(P0.05);公路、植被指数等因子对白头鹤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干扰(P0.05)。在滩涂生境中,白头鹤对潮沟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P0.05),主要分布于生境斑块密度低和植被指数低的区域(P0.05);人为活动对白头鹤分布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不考虑人为干扰因素的制约下,崇明东滩保护区越冬白头鹤潜在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为172.2km2,最适宜生境面积为4.5km2;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白头鹤的实际适宜生境面积为101.7km2,最适宜生境为1.4km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