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黑龙江省柞蚕养殖历史悠久,柞树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九龙山柞蚕主产区遇到了劳动力短缺、优良品种更新缓慢、灾害天气频发、养殖环境恶化等问题。为确保九龙山地区柞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柞蚕养殖合作社,培育和引进柞蚕新品种,不断改良柞蚕放养技术,和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志  范娟  徐延东 《北方蚕业》2011,32(2):34-36
随着市场对柞蚕需求的不断增加,柞蚕种茧质量的优劣,对养蚕农户丰产丰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养蚕农户的经济效益。本文就良种繁育中的选择培育,降低种茧微粒子病带毒率,防止品种退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桑树定植前2—3年产叶量及产茧量低,单位桑园效益低,桑园合理间作,可挖掘和发挥桑园生产潜力,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的总体经济效益。通过对不同类型桑园间作早甘蓝的试验,可使每0.1hm^2桑园产值增加101%,说明菜桑间作,增加桑园复种指数,是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4.
柞蚕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寄生柞蚕后而引发的一种病害,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空胴病、细菌性中毒软化病和败血病三种病害对柞蚕危害性极为严重.在放养柞蚕生产中,为防止此病的发生,笔者就此病的病原、病症、传染规律及预防措施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杰  李志  王妍  阴平  徐延东 《中国蚕业》2008,29(2):46-48
通过对不同产地的天蚕茧茧质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天蚕茧的茧层率和产卵量不同,不同茧色的天蚕茧茧质也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整个天蚕茧群体中,绿色、浅绿色茧为主导颜色占70%,平均茧层率为7.3%;黄色、浅黄色茧占18%,平均茧层率为7、0%;蓝色、浅蓝色茧约占12%,平均茧层率为5.3%。绿色、浅绿色茧阴阳茧偏多;黄色、浅黄色茧具有茧形偏大,茧层率高,阴阳茧率低的特点;蓝色、浅蓝色茧虽然丝色优美、柔和,但茧形偏小,茧层率特别低。  相似文献   
6.
科学养蚕对蚕场山体不会造成什么破坏.相反完全能够形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桑树在绿化荒山、水土保持和净化空气上起重要作用;蚕场具有生态平衡的自我补偿机制;蚕生产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能极大促进生态蚕场建设.使柞蚕业成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蚕场除放养柞蚕外还具有薪炭林的作用,对缓解山区能源紧张、保护山区林业和其他植被、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柞蚕蛾含有极其丰富而活跃的生理活性物质,结构合理,有特定保健功能的动物性保健食品原料。尤其是雄蛾,还有较高的保健价值,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既有食用价值又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食物源,如能经进一步加工、改变其感官性状,保存其生物活性物质,将会更受欢迎。  相似文献   
8.
柞蚕发源于中国的山东半岛,作为经济昆虫在未被开发利用前,属于野生状态,栖息在天然柞林里自生自长。柞蚕业的提倡,早在东汉初期即有。公元3世纪,古人从以柞蚕茧作绵发展到能够抽丝捻线织绸,至宋、元之际,柞蚕业进入发展时期。到明代中期以后,柞蚕业发生巨大变革,开始由采集利用野生蚕茧,逐渐过渡到人工放养生产柞蚕茧了。柞蚕的人工放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保大树在沙质土壤中移栽的成活率。[方法]分别进行土壤改良、土球直径、树冠修剪及移栽时间对树木成活率影响的调查。[结果]土壤状况、土球大小、整形修剪和栽植季节是决定大树移栽成活率的关键因素。在土壤改良,保证土球直径不低于树木胸径的8倍,并在进行适当修冠的基础上,依据不同树种特性才可以保证沙质地区绿化苗木移植成活率。[结论]为增强沙质土地绿化效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岭天蚕属大蚕蛾科一化性珍惜物种,以卵态幼虫越冬。将天蚕种卵在4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保护,研究天蚕种卵的不同的保护方法、保护温度对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温度在-2~-16℃的范围内冻害,各区组的孵化率:低温库内-2℃区组孵化率为74.6%,自然雪埋-16℃区组孵化率为73.8%,室内自然-14℃区组孵化率为73.6%,冰箱低温-4℃区组孵化率为73.2%;孵化率分别相差0.8%、1.0%和1.4%。平均孵化率为73.8%。确定种卵在20~23℃、相对湿度70%的环境条件下孵卵期为20d,孵化期为15~17d。本研究为人工养殖适时收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