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吡丙醚是一种苯醚类农药,在防治果蔬害虫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喷洒时常会发生漂移现象污染桑叶,进而对养蚕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给两广二号小蚕(1~3龄)添食含不同浓度吡丙醚的桑叶,调查龄期经过、结茧率、死笼率、茧层率及丝质成绩等指标。结果表明,两广二号小蚕对不同浓度吡丙醚耐受性差异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吡丙醚添食浓度为0.005 mg/kg时,小蚕蚕期延长1.67 d,吡丙醚添食浓度为0.010 mg/kg和0.015 mg/kg时,小蚕蚕期延长2 d,表明添食吡丙醚浓度和小蚕蚕期延长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添食浓度越大,熟蚕时间推迟越长;处理组的病蚕率、上蔟率、结茧率、死笼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处理组家蚕全茧量、茧层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吡丙醚浓度为0.005 mg/kg和0.010 mg/kg时表现为显著差异,浓度为0.015 mg/kg时表现为极显著差异;处理组中蚕的解舒光折、丝量和纤度三个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丝质成绩中其他指标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该农药使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桑枝是蚕桑产业最大宗的副产物之一,具有作为新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本文综述目前桑枝饲料的主要种类及其生产工艺,着重介绍了精加工桑枝饲料发酵制作工艺中的菌种选择和配比以及发酵条件等;在总结当前桑枝饲料研发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桑枝饲料发展方向和提出亟需解决的行业规范化问题,旨在为推动桑枝的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gp64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进化特点,掌握BmNPV在广西蚕区的流行和传播情况,揭示BmNPV种群维持遗传多样性的模式与机制。【方法】对20株广西BmNPV毒株的gp64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根据gp64基因构建遗传进化树及绘制毒株流行分布图,并比对不同毒株的致病力。【结果】广西BmNPV毒株gp64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存在3种情况(1590、1593和1599 bp),分别编码含529、530和532个氨基酸残基的GP64蛋白。20株广西BmNPV毒株与标准参考T3株的gp64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7.6%~99.2%,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6.4%~99.6%。在广西BmNPV毒株gp64基因近N端分别出现GCG缺失和GCGCCG/GTGCCG插入突变,发生核苷酸替换突变的位点数目在13~28个,但大部分为同义替换,对编码蛋白的三聚体空间构象无明显影响。广西BmNPV毒株gp64基因编码蛋白的N-糖基化位点为3~4个;除GXZS株外,所有毒株的O-糖基化位点均为2个,且预测位点一致。基于gp64基因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几乎所有的广西BmNPV毒株聚类于Clade I分群,其又被分为2个主要亚群(Sub-clade I和Sub-clade II);而几乎所有的国外参考毒株聚类于Clade II分群。广西蚕区的BmNPV流行分布呈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GXUA株对四龄和五龄起蚕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3.3和3.1,而GXZZ株对四龄和五龄起蚕的LD50分别为5.5和5.3,说明GP64蛋白糖基化位点较少的Bm-NPV毒株表现出较弱的致病力。【结论】广西BmNPV毒株gp64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其信号肽区出现明显变异,发生同义突变的频率较高,形成较独立的进化分群,毒株间的致病力差异可能与GP64蛋白糖基化位点不同有关,说明广西BmNPV毒株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和表型,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BmNPV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广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生态景观和特色民俗风情为推动广西农旅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蚕桑产业与特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广西拥有庞大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但同时面临蚕桑农旅规划不合理、蚕桑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和宣传力度较小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指导、打造特色蚕桑品牌和深挖蚕桑文化资源等对策,从而推进蚕桑产业农旅融合发展,助力广西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6.
不同干燥方式对桑椹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学紫一号桑树的桑椹鲜果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冷冻、热风、远红外3种不同干燥方式,通过测定不同干燥方式桑椹花色苷、总黄酮、还原糖、总糖的含量变化,旨在为桑椹的深度研究与精深加工提供理论研究基础。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干燥方式对桑椹干物质量和活性成分的含量影响差异较大,以真空冷冻干燥所得的桑椹干果中的花色苷、总黄酮、总糖、还原糖等活性成分的保持率最高,损失最低,果形保持最好;而热风干燥和远红外干燥的损失率则较高,对桑椹干果的综合品质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7.
蚕桑产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广西的蚕桑产业在推进全产业链建设中需要解决加工环节存在的产值及产品档次不高、经营主体意识不强、科技研发实力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东绸西移”的加快推进、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产业要素的有效集聚也给广西的蚕桑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提出广西的蚕桑产业要做大做强加工链条,需要明确发展战略、实施“二次创业”、培强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支撑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在世界蚕丝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将广西蚕桑产业做大做强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分析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究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劳动力结构不均衡、桑园综合管理能力差、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技术推广不力等问题,提出合理规划生产规模、加强新机具新技术应用的监管、稳定蚕茧价格、多元化利用蚕桑资源、推进产业化及文化传播等对策,为广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