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ABCB转运蛋白基因的分子进化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鉴定了水稻和拟南芥中27个和29个ABC家族B亚族(ABCB)基因,发现其外显子数目、编码蛋白质的长度和分子量在两种植物中均存在较大变异,而等电点分布的变化较小。系统发育分析把该亚族蛋白分为4个亚组,说明其功能可能已经发生了分化;在水稻和拟南芥中各鉴定了6对和9对旁系同源基因,说明单、双子叶植物分离之后,该亚族在水稻和拟南芥中均以物种特异的方式进行了扩张。片段复制和串联重复是水稻ABC家族扩张的主要机制。多序列比对显示,核苷酸结合域(NBD)的Walker A、Walker B和ABC域基序均高度保守,而Q环和H环的保守性略差;跨膜结构域(TMD)在不同蛋白之间和同一蛋白内没有明显的保守性。表达模式分析表明,水稻ABCB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不同基因的表达特征已经发生分化。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显示多数水稻ABCB基因受到至少一种非生物胁迫因素的调控。旁系同源基因Ka/Ks分析表明,净化选择在水稻ABCB基因复制后功能的保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沼液中悬浮物含量高、重金属残留等问题,该研究采用陶瓷膜进行预处理,开展膜过滤工艺参数优化和污染物去除效果的试验。首先证明7种不同孔径陶瓷膜中10~50 nm超滤陶瓷膜通量较高,再选择20 nm膜进行后续沼液温度、膜面流速和浓缩倍数等因素对陶瓷膜通量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20 nm陶瓷膜通量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型增长;较适宜的膜面流速为3.0 m/s,对应的膜通量可达175 L/(m2·h);经济性较高的变频器运行频率范围为40~45 Hz;20 nm陶瓷膜的极限浓缩倍数大于10倍,优于100 nm膜。20 nm陶瓷膜可完全去除沼液中浊度,同时较好的保留溶解性有机质和氮磷钾等无机营养,并对沼液中多种重金属具有良好的阻控效果,综合考虑其生产工艺和使用成本,20 nm陶瓷膜有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果枝不同管理方式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为阳光玫瑰葡萄结果枝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方法】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夏季结果枝管理设计果穗以上留7~8片功能叶,副梢分别留0、1、2片叶,结果枝反复摘心;果穗上副梢分别留0、1、2片叶,结果枝顶端不摘心共6个处理,对果实成熟期单果质量、纵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固酸比以及香气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各处理组的果实醛类物质含量和酮类物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且无论结果枝摘心与否,副梢留2片叶的管理方式均对果实品质提升不显著。J1组处理(结果枝反复摘心,副梢留1片叶摘心)和J0组处理(结果枝反复摘心,副梢不留叶)能够提高果实的单果质量、横径、可溶性糖含量。J0组处理的香气物质种类和总含量最高,醇类、萜烯类含量也高于其他处理,对果实香气成分提高最显著。【结论】果穗以上留7~8叶,结果枝反复摘心,副梢不留叶处理有利于改善果实香气,保持葡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究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使用对猪舍内环境和猪群健康的影响。选取4栋猪舍、60头初始重约为60 kg的育肥猪和36头妊娠日龄为15 d的母猪作为试验样本,试验期60 d。试验组母猪和育肥猪猪舍内安装使用低温等离子体设备,对照组猪舍内未安装设备。采取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猪舍内氨气(NH3)、硫化氢(H2S)、臭气浓度以及细菌菌群结构的差异,同时分析各处理组的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育肥舍和母猪舍内空气中NH3、H2S和臭气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育肥舍内气溶胶中细菌多样性和丰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育肥猪和母猪的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育肥猪试验组的IgM和IgG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低温等离子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改善猪舍环境质量,且对育肥猪和母猪的健康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膜技术在沼气工程沼液减量化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厌氧发酵产沼气作为主流的能源化技术,在有机废弃物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沼液作为沼气工程的主要副产物,由于其产量大、含水率高,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储存运输困难、难以及时消纳利用等问题,需要进行减量化处理。利用膜技术浓缩沼液可大幅降低沼液体积,产生大量淡水资源,同时获得含高浓度营养物质的浓缩液,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归纳了厌氧发酵沼液的水质特性,综述了固液分离预处理,微滤(Microfiltration,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纳滤(Nanofiltration,NF)、反渗透(ReverseOsmosis,RO)、膜蒸馏(MembraneDistillation,MD)和减压膜蒸馏(Vacuum Membrane Distillation,VMD)等沼液膜浓缩技术,总结了各技术的处理原理及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需解决的关键瓶颈问题,并对膜技术应用于沼气工程沼液减量化处理进行了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江苏省新沂市黑岗土土壤类型上玉米锌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玉米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锌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锌肥能够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施用锌肥处理的玉米在产量及植株性状上均比对照处理明显增加。[结论]玉米产量随锌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当硫酸锌施用量为15.00 kg/hm~2时增产效果最显著,可比对照增产1 074.0 kg/hm~2,增产率达12.41%。  相似文献   
7.
以迟熟中粳“淮稻5号”和经过无害化处理的规模化养猪场处理废水为供试材料,在减施N肥和不施入P、K肥的条件下,研究施入不同量废水对常规粳稻植株及籽粒中5种重金属元素和6种主要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b、As、Ca、Mg和Fe元素含量均以基肥施入处理废水90 m3·hm-2、穗期施入处理废水120 m3·hm-2配施187.5 kg·hm-2 N肥处理为最高;Cd、Hg、Cr和Mn元素含量均以常规施肥处理为最高;Cu除籽粒外,以纯废水处理(基肥施入处理废水90 m3·hm-2、穗期施入处理废水120 m3·hm-2,不施入肥料)为最高;Zn除拔节期外,基肥施入处理废水90 m3·hm-2,穗期施入处理废水120 m3·hm-2配施187.5 kg·hm-2处理最高.As、Pb、Mg、Ca、Zn、Fe、Mn和Cu于各生育期在基施处理废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均随着穗期处理废水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Hg、Cd和Cr与此相反.各处理中水稻籽粒Pb、Cd、Cr、As和Hg的含量均低于相应的污染物限量标准,而水稻植株和籽粒中Zn、Fe、Mn、Ca和Mg营养得到提高,特别是Fe和Ca的含量得到了强化.因此,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处理废水替代化肥能够提高水稻籽粒中的有益元素含量,同时并未引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显著上升,且使Hg、Cd和Cr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8.
为了将富含植物营养的集约化养猪场废水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种养结合与保护环境的双赢,研究养猪场废水农田利用技术,可为养猪场-农田种植循环农业模式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小麦越冬期污水施用量30、60、90、120 m3/hm2与穗期氮化肥施用量0、30、60、90 kg/hm2组合处理,研究猪场废水与氮肥配施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废水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抽穗期以废水施用90 m3/hm2与氮肥30 kg/hm2的组合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成熟期以废水30 m3/hm2与氮肥90 kg/hm2及废水120 m3/hm2与氮肥30 kg/hm2组合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小麦产量以废水30 m3/hm2与氮肥60 kg/hm2、废水90 m3/hm2与氮肥30 kg/hm2或60 kg/hm2、废水120 m3/hm2与氮肥30 kg/hm2组合较高。综合对农田较高废水承载量和减少化肥施用的目标,以越冬期施用废水90~120 m3/hm2、穗肥施氮30 kg/hm2为最优组合。养猪场废水施用有明显的肥效作用,与化肥合理配施可取得超过常规施肥的产量,并显著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在线NDC水分仪测量值与标准烘箱法测试的水分值存在差异,而NDC水分仪测量误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烟丝的含水率,从而影响烟丝的质量,为了更好的观察不同因素对水分值差值的影响,从而对标烘箱水分值,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水分值之间的差异性,提高产品质量,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试验,分别分析温度、NDC水分仪、烟叶...  相似文献   
10.
饲喂系统已逐渐成为实现母猪精准饲养、提高生产性能、降低人工和饲料等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现有主流母猪饲喂设备和系统、饲喂模型,系统综述了基于饲料配比的线性规划法、目标规划法、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以及基于饲喂量的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精准饲喂模型优化算法,以期为母猪精准饲喂系统的提升和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