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湖桑绿枝扦插时,农事繁忙,尤在粘土地区扦插化工多,仅制钵用工就比沙壤地区多化三、四倍,劳力矛盾突出。苏州农村针对这一情况,以省工为主,总结试点经验,推开了就地插繁(不制钵、不移栽)成苗技术,一般成苗率70—80%,高的90%以上。与粘上钵插相比,扦插用工量节省三分之一,每工生产湖桑苗约250株。这套适应  相似文献   
2.
<正> 苏州蚕业,是“丝绸之府”赖以支柱的基础产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蚕桑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与解放初期相同的12万亩面积,拿出了4倍于当时的蚕茧产量,1989年达9058吨。但是,产需之间矛盾仍很突出,扩桑养蚕受到粮食紧张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蚕业发展作何抉择?有主张“减粮拓桑再以汇换粮”,也有主张“东西联合,开发贫困地区”或“投资江滩新区”等等,而我们认为提高苏州蚕业本身,走内涵挖潜之路,则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强化管理,这是目前我国改革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江苏的茧丝绸改革,方案即将出台,轮廊已依稀可辩。对此,我们进一步学习了中央关于“二个转变”的指导思想,认为从理论上搞清改革与管理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一、改革是管理体制的改革 茧丝绸的改革与管理,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不可互相替代。 首先,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实质上是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茧丝绸生产,处在一个外贸受挫、工业亏损、蚕桑衰败的非常时期,困难和矛盾比较集中,微观运行都很困难。这里面既有旧体制的弊端,又有管理不善的问题。我们从管理体制上搞改革,实质上就是为解此难题,追求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体制改革不能替代管理。江泽民同志两次重要讲话指出:改革要搞“三改一加强”,改制、改组、改造,加强管理。按照这条非常清楚的路子,我们搞茧丝绸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  相似文献   
4.
苏州被誉为"丝绸之府",栽桑养蚕历来是我市农村的传统特色产业,曾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创汇、发展地方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加上茧丝行情大幅波动等因素影响,与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一样,苏州蚕桑业遭遇稳定和发展难题。本文简述了我市蚕桑业发展现状,剖析了当前蚕桑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区域发展特点,提出了"精品蚕业"发展思路,巩固和发展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传统蚕业向高效、生态、外向的现代蚕业转变,促进苏州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开辟农村原蚕区,将一代杂交种从种场转移到农村定点生产,这是我国家蚕良繁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特征。从1977年起步的20余年间,先曾谨慎试点,积累经验,稳妥扩点;后来,随着家庭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江苏全省发种就从120万张激增到580万张,而此间的蚕业种子工程投入反而中断,种场的生产设施还停留在六十年代水平上,唯此途径加快向农村转移。这一转移,量态迅速扩展,到1987年就占到全省生产总量的62%,到1995年占到80%。这个"半壁江山",为蚕业经济发展的功不  相似文献   
6.
<正> 利用电热丝加温繁育硬枝扦插湖桑苗,是一种快速、高效、实用的育苗方法,在苏州蚕专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90年春常熟徐市镇利用前梢枝条采取“联户共育催根,分户扦插移栽”的方法,插繁发根难度高的湖桑32号,获得了成活率70~80%的好成绩。但是,14个(?)户之间开差较大,最差的不足30%。通过总结分析,我们对提高成活率有以下体会。一、注重插穗素质用作插穗的剪梢枝条,要在长势好,上年晚秋用叶合理(梢头留叶5—6片)、枝条粗壮而无病虫害的桑园内剪取。该镇在2月下旬进行水平剪梢,选用粗壮充实的条梢,基部克径1.1厘米以  相似文献   
7.
衡量蚕种质量的最为重要标志是家蚕微毒含率。从1977年开始的20余年间,农村原蚕生产比重大幅度增长,而质量却普遍不如人意,问题出在特有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双重途径的家蚕微病上。许多研究表明,此病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药剂,防治就必然立足于消毒防病。建国以来我国重视防治家蚕微病的试验研究,如取缔土种、母蛾镜检、氯制剂消毒等,曾对扑灭建国初期的家蚕微病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目前生产上需要的是一代杂交蚕种转移到农村生产系统工程防微技术,需要的是能够打破“集中布局容易病源污染失利,只能分散布点”这个难题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开辟农村原蚕区,是在农村调整产业结构需求蚕种较多的情况下促成的.这种选择,主体行为属于蚕种场本身的孤军直人,体制上机制上必然问题不少,其普遍存在着的“分布散、装备差、水平低”的状况亟待改善.不仅如此,人们更为担忧的是,将此“半壁江山”甩在农村,四处散落,安全生产的态势十分严峻.90年代中期原蚕区几遭灭顶之灾,这就是个例证.优化蚕种生产,是我国蚕业发展的永恒  相似文献   
9.
10.
<正>乡镇蚕桑职能机构,是科技推广体系与科技接收体系之间的继启部位。它的功能和效率,直接决定着科技向千家万户辐射效能的高低,决定着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大小。长久以来,这支基层蚕桑专业队伍串村访户,踏桑问蚕,普及科学栽桑养蚕技术,为蚕区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使科技接受体系的对象、规模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