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1.
正2015年6月以来,我国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安徽、吉林等部分地区,鸡群发生了不明原因的以心包积液、肝脏肿大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病变,暂将该病称为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该病主要发生于20~30日龄的肉鸡,包括817、肉杂等,发病后4~8天为死亡高峰,病程8~15天,死亡率达20~30%。同时蛋鸡20~70日龄以及200~300日龄也有发生,但死亡率低于肉鸡。目前,该病的发病区域不断扩大,给我国养鸡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河北某免疫猪场发生的疑似猪伪狂犬病进行确诊,并针对猪伪狂犬病毒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本试验对该猪场送检的病猪进行剖检,将其脾、肺、肾及淋巴结的混合研磨液经PK15细胞接种分离,后经PCR扩增及动物回归试验,证实成功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毒(PRV),并命名为SH151218。根据GenBank上传的PRV及其gE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检测引物以及1对扩增gE基因的引物,并对其gE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SH株属于GI亚型,与哈尔滨变异株同源性最高,所分离的PRV毒株为变异强毒株。此变异株的发现对PRV变异机制的研究及研制新疫苗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猪圆环病毒(PCV)的滴度,以本实验室已成功分离的1株PCV2d流行毒株PCV2RC160307为模板,通过融合PCR突变其Rep蛋白上的1个N-糖基化位点,并成功构建自身环化感染性克隆HT-PCV2,转染ST细胞,盲传至F8代后,通过PCR、间接免疫荧光(IFA)及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MPA)进行验证,并通过IMPA测定TCID50发现,拯救成功的HT-PCV2病毒滴度为105.2×TCID50/0.1mL,较分离的流行毒株RC160307及未糖基化位点突变的感染性克隆H-PCV2的病毒滴度有所提高。此种方法为PCV2复制机制的进一步研究疫苗的研制及其疾病的预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快速、灵敏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序列,在其5′端非结构蛋白区域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用来检测BVDV,PEDV,SRV,TGEV等,同时建立了牛病毒性腹泻纳米PCR检测方法,经优化找出最佳的NanoPCR反应条件。经过检测,纳米PCR的最小检出量为15.2×10~(-4),PCR的最小检出量为15.2×10~(-3);BVDV的敏感性试验表明纳米PCR方法的敏感性是普通PCR的10倍。该BVDV纳米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高效的检测手段,可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也为BVDV的及时检测、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