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北疆某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情况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通过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对该牧场在群泌乳牛进行隐性乳房炎调查,并初步分析该场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结果]该牧场2020—2022年各年奶牛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分别为3.69%(110/2 980)、5.01%(150/2 993)和3.87%(86/2 220);乳区阳性率分别为0.93%(110/11 856)、1.35%(160/11 880)和0.97%(86/8 860);瞎乳头率分别为0.13%(16/11 920)、0.19%(23/11 972)和0.23%(20/8 880);夏季隐性乳房炎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奶牛各乳区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胎次间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差异性显著(P<0.05),5胎和6胎及以上牛的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胎次。[结论]该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较低但仍需改善,夏季炎热潮湿的饲养环境和高龄奶牛更易发生热应激,奶牛身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可能是该牧场奶牛患乳房炎的主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增加挤奶次数对不同阶段泌乳奶牛产奶量的提升,找出最佳挤奶管理方案,为有效提升牧场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泌乳牛只随机分为两组,保证不同胎次、不同产犊阶段平均泌乳量相当,分组后两组分别保持3次挤奶和4次挤奶1个月。对牧场不同挤奶次数奶牛泌乳量进行统计汇总整理分析。[结果]增加挤奶次数能有效提高奶牛泌乳量(P<0.05);泌乳量高于45 kg奶牛增加挤奶次数对产奶量的提升,显著高于泌乳量低于45 kg的奶量(P<0.05);增加挤奶次数显著提升头胎牛产量2.33 kg,二胎牛产量2.31 kg,三胎及以上牛奶产量2.78 kg(P<0.05);不同泌乳阶段,增加挤奶次数能有效提高泌乳初期及产奶高峰期的产奶量(P<0.05)。[结论]增加挤奶次数能有效提升奶牛泌乳量,对高产及处于产奶初期及高峰期的奶牛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了解北疆某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和发病牛乳汁中主要致病菌的种类。通过采用美国加州乳房炎检测(CMT)和体细胞数检测(SCC)对隐性型乳房炎进行诊断,临床外观法诊断临床型乳房炎并进行主要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1.65%(12/728)和0.41%(12/2 896);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5.45%(39/716)和1.46%(42/2 884);瞎乳头率为0.55%(16/2 912)。该牛场不同胎次间的奶牛患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差异显著。从12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汁样本中初步分离鉴定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大肠杆菌和5株链球菌属。研究表明,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属可能是该牛场乳房炎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疫苗接种对哺乳仔猪心率、体温、行为、生产性能和血清皮质醇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相近(3.90±0.62)kg的10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公=107,母=108)21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1~13头.对照组不做免疫处理,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2 mL,蓝耳免疫组注射蓝耳疫苗2...  相似文献   
5.
生物入侵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对入侵地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态后果,所以评价外来种入侵的生态后果是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重点.2005年8月-2006年4月通过对三个样地多毛类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生物量的比较,得出优势度指数:闸口>互化米草盐滩>光滩;个体数:秋季>春季>冬季>夏季;丰富度: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并以米草属植物为例,分析了其对入侵地区江苏盐城东台梁垛滩涂的多毛纲动物的影响,结合国际上对米草属入侵种的管理策略,提出几点关于东台米草属植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新疆某规模化牧场奶牛乳房炎较严重,治疗许久未愈。探究致病原因,找到合理应对措施。[方法]本试验采集典型奶牛乳房炎病料,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病原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该牧场奶牛乳房炎主要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梭菌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其中环丙沙星极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恩诺沙星、氯霉素极度敏感;梭菌对氯霉素、头孢曲松、氨苄西林高度敏感。[结论]本研究对乳房炎奶样分离,得到了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梭菌,建议该牧场对患病牛采取隔离措施,并使用替米考星、头孢噻呋钠及梭菌疫苗进行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益母草碱对绵羊精液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为实际生产中制备适宜的绵羊精液低温保存稀释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假阴道法采集3只多浪羊公羊精液,在精液低温保存稀释液中分别添加0(对照)、20、40、60、80和100μmol/mL益母草碱,检测精液低温保存过程中精子活率、顶体完整率和质膜完整率等精液品质指标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抗氧化指标,筛选精液保存过程中最适益母草碱浓度;添加最适浓度益母草碱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精液低温保存过程中TNF受体超家族成员6(Fas)、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和B淋巴细胞瘤-2关联X蛋白(Bax)等相关凋亡基因表达量;采用子宫颈口内输精方式完成两次输精,统计母羊受胎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温保存48 h, 40μmol/mL益母草碱组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及T-AOC水平、SOD、GSH-Px、CAT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l...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手术去势后包扎对仔公猪创口愈合、行为、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仔公猪224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去势组(A组)、去势包扎组(B组)和去势不包扎组(C组)。仔公猪在5日龄进行无麻醉手术去势,21日龄断奶时试验结束。分别在仔公猪去势及包扎后对创口愈合、行为表现、死亡率、生产性能、血清皮质醇(COR)和免疫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去势后5 d内,C组仔公猪创口愈合程度的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去势极显著降低仔公猪站立、玩耍和探究等行为(P<0.01),极显著增加仔公猪独处、惨叫、抱团、异常排尿、站立不稳和恐人等行为(P<0.01),而创口包扎对仔公猪玩耍和恐人行为有明显改善;在整个试验期内,B和C组仔公猪的断奶重和平均日增重(ADG)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去势造成哺乳期仔公猪的死亡率升高,但通过对创口包扎,B组仔公猪在去势后5 d内死亡率(1.35%)明显低于C组(6.41%);在去势后3 d内,B和C组仔公猪COR浓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第5天时B组COR浓度显著低于C组(P<0.05);在去势后3 d内,B和C组仔公猪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和免疫球蛋白G (IgG)浓度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去势后第5天时,B组IgA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白介素-12(IL-12)和干扰素-γ(IFN-γ)浓度在去势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手术去势造成仔公猪强烈的疼痛应激,而术后包扎可显著降低去势引发的创口红肿出血和感染死亡,加快创口愈合,缓解疼痛造成的行为变化,促进血液指标恢复,从而保障仔公猪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生鲜乳的冷却是牛奶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比较不同制冷模式对生鲜乳品质的影响非常重要。方法 本项目对比了速冷和直冷两种生鲜乳制冷模式对生鲜乳冷却时间、温度、酸度、菌落总数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利用和推广生鲜乳速冷技术提供参考。结果 速冷模式可以在1~3 min内将生鲜乳温度冷却至4 ℃,效率远高于常规直冷模式,综合经济效益显著;在奶罐温度保持上,在4 h内速冷模式下,生鲜乳温度(5.12 ℃)、酸度(13.47 OT)、菌落总数(1.58 CFU/mL)极显著优于直冷模式的温度(5.55 ℃)、酸度(12.92 OT)、菌落总数(4.06 CFU/mL);对温度、酸度、菌落总数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直冷模式下,温度与酸度、菌落总数相关性不显著;在速冷模式下,温度与酸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与菌落总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采用速冷模式可有效降低菌落总数,减少微生物繁殖,保障生鲜乳的质量,综合效益显著,为传统牧场奶厅改造,保障优质乳生产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较直观、快速、便捷的繁殖评价方法,为高效奶牛繁育进行有效评价提供科学理论支撑。[方法]对南北疆不同养殖模式的6个规模化牧场进行相关繁殖数据收集与整理,并分析21天妊娠率与发情揭发率、受胎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以发情揭发率、受胎率为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对影响奶牛怀孕的关键因素进行全面客观评估。[结果]成母牛21天妊娠率与发情揭发率、受胎率显著正相关(P<0.01),并建立相关回归方程,青年母牛:Y=-0.532+0.906X+0.599Z,R2=0.990;成母牛:Y=-0.282+0.701X+0.415Z,R2=992(其中Y为21天妊娠率,X为受胎率,Z为发情揭发率)。[结论]繁育人员可借助回归方程预测相关指标,快速、准确、便捷地在发情揭发率、受胎率两个关键性指标上提升,为牧场月度繁殖评估提供准确依据,为实现牧场高效奶牛繁育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及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