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3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19只绵羊(注苗前BTV琼扩和ELISA均为阴性)注射BTV灭活苗后7~139天的血清进行BTVELISA和琼扩平行试验,结果表明,注苗后7~30天11只试验丰ELISA阳性,注苗40天13只羊ELISA阳性,注苗90天以后全部试验羊只均为ELISA阳性,而琼扩试验则始终为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2.
1991年夏秋之交徐州市各奶牛场暴发牛流行热。为确诊该病,采集了发病高热期抗凝血,进行了病毒分离和鉴定试验。病料经处理后,直接接种于BHK_21细胞,传至第二代可见典型的CPE。电镜下观察到80—150nm弹状病毒颗粒。分离毒的理化特性、核酸类型及中和试验结果均与标准BEFV相一致,证实该分离病毒为牛流行热病毒。  相似文献   
3.
标准的实施是标准化的目的,是标准化社会实践的主体部分。只有实施标准才能体现标准化对生产流通、管理、安全等社会活动的规范、协调,推进和优化作用,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只有通过实施、标准本身才能识到检验,获得修改补充的反馈信息,从而为其自身修正和提高准备必要的条件,这样就形成标准化对象和标准本身不断发展提高、相辅拍成的两个良性循坏。如果说制、修订标准的工作主要的集中在标准化组织自身的活,那么,标准的实施就变成广大社会成员的实践,就是所谓“精神变物质”的过程,这是标准化整个“链条”中最大的一…  相似文献   
4.
<正> 蓝舌病对世界养羊业和养牛业有严重危害。许多国家高度重视该病的检疫、防治和净化工作。近年来在蓝舌病诊断方法的研究中,取得不少进展。其中1981年Hubschle研究成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蓝舌病群特异性抗体。这项技术是对蓝舌病诊断方法的一大改进,它既可以作群特异性抗体的定性检查,又可以对其免疫滴度作定量测定,因而可以从量上反映出被检血清阴性、阳性之间质的差异,这对排除非特异性疑误有着重要意义。但此法的一个缺点,是使用活的纯化病毒作为抗原,这对于无蓝舌病的国家和地区存有一定的潜在危险。为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研究试图从病毒培养物上清液中,提取不含病毒粒子、无感染性的亚单位蛋白P7作为抗原,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5.
蓝舌病是严重危害养羊业养牛业的世界性传染病,中国周围一些国家也存有本病,我国受着严重威协。对本病检疫和防制的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蓝舌病病毒目前已发现二十三个型,但各型之间也存有共同的抗原,即群特异性抗原(Groupspecificity antigen)。在群特异性诊断中,过去多使用粗制抗原,其成分极为复杂,其中大部分是细胞物质,往往造成某些非特异性反应,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而且抗原中难免带有活的病毒,存有散布病毒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前常用的蓝舌病诊断抗原中往往含有活的病毒颗粒,使用中有潜在的散毒危险。为防止意外散毒,国外对蓝舌病的琼扩抗原多采用β—丙内酯灭活法,对其它诊断抗原尚无理想灭活方法。β—丙内酯是一种致癌性物质,要求在-20℃运送保存,给工作带来不  相似文献   
7.
蓝舌病病毒外层结构多肽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能够凝集多种动物的红细胞,笔者曾报告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血凝抑制试验已成为型特异性诊断的重要手段,各国已在广泛使用。这一方法的关键性问题是抗原的制备和处理。按照Hubschle和Van der Wa 的方法,抗原的制备手续相当繁琐,需要特殊的设备,产量也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联邦德国动物病毒病研究中心Huschle实验室曾建立了一种简易的方法,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就可制备出高效价的血凝抗原,产量提高10倍以上。本文报告这一制备程序,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报道了利用pF1034质粒制备FMDV O型特异性探针,并通过PCR反应扩增FMDO_1K株病毒基因组的第2962位与3071位之间共110bp序列,制备了能检测O型、A型和亚洲I型FMDV RNA的群(组)特异性探针。用硝酸纤维素膜斑点杂交试验表明,二者均能检测出10pg水平的O_9K毒株的纯RNA;但前者只与O型FMDV RNA杂交,与A型及亚洲I型FMDV RNA无交叉杂交现象;而后者则能与O型、A型和亚洲I型的FMDV RNA发生杂交反应。对照试验显示:此两种探针与SVDV ssRNA、BTV dsRNA、EHDV dsRNA、DHV ssRNA、PRV DNA、乳鼠组织细胞RNA、BHK_(21)克隆13细胞RNA及DNA等均不出现交叉杂交现象,但与IBR DNA有假阳性杂交反应。  相似文献   
9.
由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的《GB16567种畜禽调运技术规范》是一个强制性标准。国际间活畜禽调运检疫,其内容包括动物起运前、运输途中以及到达进口国目的地的检疫等部分,本规范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模式编写的,因此,主要技术内容有:起运前检疫、运输途中检疫以及目的地的检疫等部分。一、起运前检疫这是保证种畜质量的最重要一环。虽然种畜场平时就对种畜禽进行定期检疫,并建立比较详细的档案,但为了对用户负责,在调出前,对出场的种畜禽还需作进一步全面严格的检查,除了按产地检疫程序检查外,还应增加必要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10.
1制定本规范的必要性畜禽产品是某些工业,如制鞋、制衣业、饲料加工等业的重要原料。为了杜绝因污染的畜禽产品进入工厂、市场等流通领域而造成疫病的传播和直接危害从事畜禽产品生产、经营和加工人员的身体建康,因而保证畜禽产品无病原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就必须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