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2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新的鸭传染病研究 Ⅰ.流行情况与初步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来,在福建的福州、福清和莆田等地的各日龄番鸭、半翻鸭、樱桃谷鸭和麻鸭发生一种以脏器和肠道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严重威胁我省养鸭业。经病原分离、电镜观察、中和试验及人工复制试验等实验室检测进步证明是由Ⅰ型鸭肝炎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新的鸭传染病.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对雏番鸭细小病毒(MDPV)高免血清与来自江苏、广东两系小鹅瘟细小病毒(GPV)高免血清和小鸭病毒性肝炎(DHV)高免血清的比较检测证明,微量碘凝集试验(MIAT)对MDPV高免血清具有特异性。用于检测实验室人工感染和野外自然感染痊愈病例血清,均呈阳性反应;而GPV高免血清和DHV高免血清及健康番鸭正常血清均无此反应。因此,MIAT可作为检测雏番鸭细小病毒的一种简便、特异、快速和敏感的诊断法。  相似文献   
4.
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雏番鸭病毒性流行病,作者前已作了报道(中国畜禽传染病,1991,2,25~26)。该病主要症状为喘气腹泻和进行性消瘦,而且多发生在10~18日龄左右的雏番鸭。为查明病毒是通过何种途径引起感染发病的,以及雏番鸭以外的其他水禽幼禽是否感染,我们进行了此项试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国外兽医文献中曾相继报导过几种新的硝基呋喃类化合物,对肠道疾患多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抗菌作用,且在临床上俱属有效。而这些制剂中有呋喃唑酮(Furanolidone,“Furoxone”)对革兰氏阴性肠道细菌作用最强。我们曾在实验证实呋喃唑酮对仔猪下痢肠道杆菌(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属)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和治疗效果。至于此种药物对其他家畜(禽)传染病病原菌的抗菌力如何,国内报导甚少。因此,为探索此一制剂对共他  相似文献   
6.
1980年1~2月份在福州地区爆发了二起成年猪的一种以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鼻、唇、耳壳和胸腹下等处呈红紫玫瑰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发病率为20~95%,死亡率占5~40%,从病死猪内脏中培养分离到一种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粗短杆菌。经实验室诊断、血清中和试验,证明是由一种 C 群魏氏梭菌(Cl.perfringens)所引起  相似文献   
7.
荚膜多糖的性质凡能使人和动物致病的带有荚膜的细菌,其共同特点是荚膜中都含有多糖体。所有荚膜细菌都具有两个特征:1.细菌表面被荚膜多糖所覆盖;2.生长在呼吸道(如脑膜炎球菌、巴氏杆菌等)和肠道(如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的粘膜上,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病。荚膜多糖的共同性质为:1.都是表面结构;2.均为单糖的聚合物;3.  相似文献   
8.
采用冷食盐溶液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A:5)菌株细胞壁提取粗荚膜抗原,并制成荚膜亚单位苗,分别对鸡和鸭重复效检均有效。对30只鸡免疫效检8批次,有效保护率在70%(23/30)以上;对52只鸭免疫效检9批次,有效保护率为92%(48/52)。接种鸡和鸭后3个月、4个月和5.5个月分别攻毒时,均能保护60~80%。接种产蛋鸡、鸭对产蛋量无影响。田间实地初试预防效果显著,为我国首次试制成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抗禽霍乱无细胞亚单位苗。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鸭传染病研究 Ⅰ.流行情况与初步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福建的福州、福清和莆田等地的各日龄番鸭、半翻鸭、樱桃谷鸭和麻鸭发生一种以脏器和肠道出血为主要将征的传染病,严重威胁我省养鸭业。经病原分离、电镜观察、中和试验及人工复制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初步证明是由Ⅰ型鸭肝炎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新的鸭传染病。  相似文献   
10.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鸡、鸭和鹅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原菌。制成的菌苗在安全性或免疫性等方面还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曾就禽巴氏杆菌细胞壁荚膜及免疫性进行了研究,我国对该菌菌体及其荚膜抗原性本身的研究还不多。我们曾用2.5%NaCl溶液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_(48-1)强毒株浸提出一种保护性荚膜抗原,已经证明这种粗提荚膜抗原对鸡、鸭安全和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有关对该菌的超微结构及其提取菌体胞壁的荚膜后的形态变化,目前在国内还未见有正式报道。为了给今后免疫研究工作提供依据,我们曾将我国的一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_(48-1)强毒株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