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爆发犊牛腹泻的牛群中分离到一株轮状病毒,(CHLY)并以其感染的MA-104为试验材料,较为系统的对轮状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宿主的超微病变进行了观察,并将其主要保护性抗原VP7基因克隆入pUCm-T载体进行序列分析及测定,鉴定其血清型。轮状病毒粒子为圆形颗粒,直径在60~70 nm之间,病毒粒子由双层衣壳包裹,呈典型的轮状病毒车轮状结构。在轮状病毒感染的细胞质中,可观察到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子代病毒粒子。对轮状病毒的中和抗原VP7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HLY与G6血清型轮状病毒RF株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8.9%,结果表明分离的轮状病毒CHLY株为G6型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2.
芽胞杆菌作为微生态制剂,有人称其为超乳酸菌,是一种好氧生长的、可形成芽胞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在芽胞杆菌属中除炭疽杆菌和个别蜡样芽胞杆菌有致病性外,其余皆为非致病菌.多种芽胞杆菌已在工业化酶和氨基酸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芽胞杆菌作为微生态制剂.有人称其为超乳酸菌,是一种好氧生长的、可形成芽胞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在芽胞杆菌属中除炭疽杆菌和个别蜡样芽胞杆菌有致病性外.其余皆为非致病菌。多种芽胞杆菌已在工业化酶和氨基酸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健康奶牛产道内正常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从山东省不同奶牛场筛选出60头健康状况良好的奶牛,按试验要求分三组,第一组为20头8~15月龄的未配种的青年奶牛,第二组为20头处于干奶期(围产期)的奶牛,第三组为20头产后一个月的奶牛。采用常规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的方法从产道分离到细菌150株,其中乳酸杆菌46(30.7%)株、表皮葡萄球菌39(26%)株、无乳链球菌21(14%)株、大肠杆菌23(15.3%)株、芽孢杆菌8(5.3%)株、棒状杆菌5(3.3%)株、念珠菌8(5.3%)株。比较结果显示,乳酸杆菌为正常奶牛产道内的主要寄生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但是未配青年奶牛的阴道内,乳酸杆菌的分离率并不高。试验发现,奶牛阴道内的寄生菌一般为2~3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16S rDNA全序列的DNA同源性分析以及PCR-RFLP分析,对从山东某奶牛场送检的腹泻死亡的犊牛内脏中分离到的一株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得到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沙门氏菌菌株与GENEBANK上发表的27株沙门氏菌的16S rDNA同源性较高,为97~99%,该沙门氏菌菌株与鼠伤寒沙门氏菌LT2(Salmonellatyphimurium LT2)的同源性最高,达到了99.7%,表明该沙门氏菌菌株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从山东省不同奶牛场筛选出60头健康状况良好的奶牛,按试验要求分三组,第一组为20头8~15月龄的未配种的青年奶牛,第二组为20头处于干奶期(围产期)的奶牛,第三组为20头产后一个月的奶牛。采用常规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的方法从产道分离到细菌150株,其中乳酸杆菌46(30.70/4)株、表皮葡萄球菌39(26%)株、无乳链球菌21(14%)株、大肠杆菌23(15.3%)株、芽孢杆菌8(5.3%)株、棒状杆菌5(3.3%)株、念珠菌8(5.3%)株。比较结果显示,乳酸杆菌为正常奶牛产道内的主要寄生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但是未配青年奶牛的阴道内,乳酸杆菌的分离率并不高。试验发现,奶牛阴道内的寄生菌一般为2~3种。  相似文献   
7.
对4个不同奶牛场20头产后健康状况良好的奶牛每头奶牛采样器采集子宫样品,通过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等常规方法,对其子宫内细菌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产后健康奶牛子宫内细菌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不同奶牛场之间的比较差异。结果表明,本试验还对产后不同阶段所分离到的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在产后第2天,子宫内呈污染状态,细菌数量迅速增加,四组试验的计数结果分别达到了8.34×105、2.15×105、1.90×105、2.97×105,此后细菌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在产后第8天时子宫内细菌计数达到最高,四组试验技术结果的平均数分别为:4.25×107、4.01×107、3.95×107、3.05×107。  相似文献   
8.
利用半套式PCR扩增16S rRNA基因检测牛和猪附红细胞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GenBank收录的猪和牛附红细胞体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1对通用引物,在其上游引物内侧叉设计1条分别针对猪和牛附红细胞体的特异性引物。以这4条引物对出现附红细胞体痛典型症状及疑似症状的猪和牛的血样DNA进行半套式-PCR扩增。结果显示,该反应阳性率为58.3%,低于临床解剖和镜检结果。对谈基因的序列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动物附红细胞体的16SrRNA基因同源性在80%以上。从谈基因来看,附红细胞体与立克次氏体没有同源性,而与肺炎支原体和穿透支原体亲垮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通过16S rDNA全序列的DNA同源性分析以及PCR-RFLP分析,对从山东某奶牛场送检的腹泻死亡的犊牛内脏中分离到的一株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得到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沙门氏菌菌株与GENEBANK上发表的27株沙门氏菌的16S rDNA同源性较高,为97-99%,该沙门氏菌菌株与鼠伤寒沙门氏菌LT2(Salmonella typhimurium LT2)的同源性最高,达到了99.7%,表明该沙门氏菌菌株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10.
新分离牛轮状病毒及其血清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爆发犊牛腹泻的牛群中分离到一株轮状病毒,(CHLY)并以其感染的MA-104为试验材料,较为系统的对轮状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宿主的超微病变进行了观察,并将其主要保护性抗原VP7基因克隆入pUCm-T载体进行序列分析及测定,鉴定其血清型。轮状病毒粒子为圆形颗粒,直径在60-70nm之间,病毒粒子由双层衣壳包裹,呈典型的轮状病毒车轮状结构。在轮状病毒感染的细胞质中,可观察到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子代病毒粒子。对轮状病毒的中和抗原VP7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HLY与G6血清型轮状病毒RF株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8.9%,结果表明分离的轮状病毒CHLY株为G6型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