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4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牧牦牛采食量和几种消化生理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莎草科 +禾本科草地上对放牧条件下牦牛采食量和几种消化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牦牛的干物质消化率为 69 3 6%± 5 87% ,放牧牦牛日干物质采食量为 12 2 13g/kg·W0 75,大部分食糜在采食后 60小时左右排出 ,但完全排出要在 5天以后  相似文献   
2.
引入我国的长毛型半细毛羊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自然生态条件不同的品种类型羊场引入的林肯、边区来斯特和罗姆尼羊的生态学研究,指出:在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羊群适应性差,繁育效果不理想,表现出明显的种性退化现象;在半湿润的高原气候地区,由于进行精料型饲养,繁育效果比较理想,但成本高,同时在边区来斯特羊的额部出现成簇或成片生长的绒毛,反映了对寒冷气候适应性;在暖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由于饲养管理条件未能及时跟上,引入品种生产力普遍下降,幼年羊生长发育差,繁殖效果不理想,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区,羊群的主要生产力指标、羊毛品质、繁殖力等均较好地保持了品种的固有特点,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繁育效果。通过研究,作者提出了“总适应能力”新概念,并用总适应能力衡量绵羊品种在被引入地区风土驯化的程度。总适应能力的计算公式是: 总适应能力=繁殖力+生产力+经济效果根据总适应能力的计算,作者对上述四种类型地区羊场的长毛型半细毛羊的风土驯化程度做出了定量的评价。最后,作者还提出在现阶段,在我国发展长毛型半细毛羊地区必须具备的自然生态和饲养管理条件。  相似文献   
3.
红豆草草地生产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汪玺 《草业学报》2002,11(4):108-113
用测产、化学分析,动物消化代谢试验等方法,对不同生育时期红豆草草地的生产能力及光能利用率做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盛花期红豆草生产能力最高,干物质产量达10336.2kg/hm^2,绵羊对其干物质的消化率为63.33%,产可消化干物质5263.6kg;产粗蛋白1491.5kg,消化率67.24%,产可消化粗蛋白900.2kg;氮的代谢沉积率18.22%,盛花期红豆草能值为18196.5KJ/kg,可积累能量188.08GJ/hm^2,占红豆草生长期内太阳有效辐射的2.56%,占农作物生长季内太阳有效辐射的0.84%,占全年太阳有效辐射的0.62%,能量消化率为61.27%。积累的可消化能94.06GJ/hm^2,占红豆草生长期,农作物生长季和全年太阳有效辐射比率依次为1.28%,0.42%,和0.31%。  相似文献   
4.
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藏区的草原和生产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自然地域单元,由于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被称之为“地球第三极”.它是南亚、东南亚众水发源地,哺育了中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至当代,它仍然对中华民族乃至南亚、东南亚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草原分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荒漠草原、高寒灌丛等.在各类草地类型中,以高寒草原与草甸草地...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资料,综述了藏族传统生态伦理:如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家畜与野生动物共生存,对自身生产、消费的限制和对自然资源的有限利用。藏族对自然界的禁忌有:对山的禁忌,对水体和土地的禁忌,禁忌打猎,禁忌侵犯"神牛"、"神羊",禁忌陌生人进入牛羊群或在牛羊圈清点牛羊数,禁食用一切爪类、圆蹄类动物肉等。藏族牧民精神上是充实的,他...  相似文献   
6.
7.
在莎草科 禾本科草地上对放牧条件下牦牛瘤胃几种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1天中8:00时瘤胃温度显著(P<0.01)低于20:00时,8:00时瘤胃pH值显著(P<0.01)高于20:00时,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1天中瘤胃pH有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6:00和10:00,午后转入低谷;瘤胃温度表现为白天高于晚上,最大值出现在12:00;氨氮含量变化波动很大,l天内出现多个峰值,最高峰出现在10:00,也表现出白天高晚上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 伏尔加——阿哈杜比斯克(Вопго—Ахтубинской)河漫滩草地的面积在36万公顷以上,它是伏尔加和阿斯特拉罕省的许多农场获得粗饲料和青绿饲料的主要基地。但是,由于1959年水电站的关系,这里汛水状态发生变化,加之草层利用制度的改变,最近20年来,草的收获量显著降低了。甚至在较好的割草地上,每公顷收获不到10—20公担干草,并且品质低劣。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哈萨克族的游牧生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哈萨克族是世界上最喜欢牲畜和善于饲养牲畜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技能,使得自然环境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存在状态。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技能是以自然的适应作为前提条件。其实质造就了游牧文化中的物质生产的特征,进而决定了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某些基本特征。如游牧生产具有游移性、实用性、简约性、稳定性;有适应游牧的家畜;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用品,如适应游牧的衣物、食品、毡房等;在畜牧生产中有四季草地的利用标准;畜群结构的控制;转场中的环保习俗;狩猎中的习俗等。哈萨克族有适应游牧生活的独特的民族手工艺产业。  相似文献   
10.
研究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对保护西北草原生态环境、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最主要的族源应是6世纪出现在汉文史籍中的"可萨",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可萨和突厥等是哈萨克族较早的民族源流。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哈萨克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至今没有任何方言。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疆地区,且甘肃、青海都有分布。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历史上哈萨克族信仰过拜物教、萨满教、佛教、景教,最后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接受了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