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报道了桑象虫的为害特点、发展规律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桑象虫的发生与桑树剪伐型式、桑园管理水平以及桑品种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尤以剪伐型式和桑园管理的水平关系最为密切,并据此提出了改进剪伐型式、加强桑园管理和适时进行农药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桑尺蠖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通过气相层析与触角电位联用(GC-EAD),测定出6种环氧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触角电位相应,大田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其中32,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2)和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1)为桑尺蠖的性信息素组分,这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SR-2与SR-1的10∶1混合物对桑尺蠖雄成虫具有最强的生物活性,可望用于桑尺蠖的性诱测报和防治试验桑尺蠖性信息素研究@浦冠勤$苏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堵鹤鸣$苏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毛建萍$苏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的方法,从采集于桑树的真菌中分离到一个菌种,经初步鉴定该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冬菇属,暂定名为桑金钱菌(Flammulina sp.),并对该菌的培养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孢子发芽的初始温度要求相对偏岛(28℃),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28℃以上的高温对孢子发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6℃-25℃的偏低温度有利于孢子的正常萌发和生长。菌丝生长的适温范围在6℃~30℃,最适生长温度为22℃-26℃,在PDA培养基上26℃下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22℃时的气生菌丝最多,且菌丝纯白、厚实,而在高温下菌丝萎缩发黄,因此,该菌是适于在偏低温度下生长的一类真菌。菌丝体能够在pH4~9的条件下生长,其中以pH7的中性条件下生长状况最好。该菌能够在供试的6种培养基上生长,其中以黄豆芽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最为旺盛,在麸皮米糠培养基上的子实体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合欢枯萎病纯茵种,并以常规方法对合欢枯萎病病茵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该茵可在PDA、PSA以及合欢的根、茎、叶培养基上生长,在PDA及PSA上的生长情况基本一致,且茵丝旺盛,而在合欢根、茎、叶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稍差;该茵的生长温度为5~32℃,最适生长温度为23—29℃;孢子在葡萄糖培养...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我国桑树病害中有关担子菌亚门和鞭毛菌亚门的真菌病害、病毒病害、植原体病害、螺原体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生理性病害等共81种,分别介绍了病害的中文名称、病原学名、危害部位及主要分布区域,为了解各类桑树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6.
 1981年在我校桑园发生了一种新的叶部病害,以后陆续在其他一些省份发现。病斑褐色,子实体为凸出于叶表的扁平(或半球形)盘状体,其上尚未见刚毛,分生孢子梗呈多节叉状分枝(至少具三层)紧密排列,顶端的分生孢子梗为长圆简形,大小17.54×2.5μm,分生抱子长椭圆形、单孢,大小7.14-2.59μm,许多分生孢子粘合在一起初为绿色后为黑色。  相似文献   
7.
桑树漆斑病菌的鉴定和某些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桑漆斑病是桑树上一种新发现的真菌性病害。根据病原菌形态,确定为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eum Tode ex Fr.)。该病在江苏、广东、山东等省桑树上均有发现,局部地区为害严重。 M.rorideum的生长温度10—35℃,最适温度28℃;生长pH4.0—9.5,5.4—8.5为、最适pH范围;寄主范围广,本次测定的发病寄主有32种,其中桑科、豆科、葡萄科等植物易感病。水文首次报道了该菌能寄生于某些木本植物。  相似文献   
8.
桑毛虫性信息素研究 Ⅲ.性诱测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我们自行研究合成的桑毛虫性信息素(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聚乙烯塑料诱芯进行桑毛虫发生期的测报,巳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发蛾进度与田间产卵进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性诱蛾量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田间成虫的实际发生情况.用性诱蛾量高峰日预测成虫的产卵高峰和次代幼虫的孵化高峰期,解决了性诱测报中预先无法估计50%发蛾高峰期的难题,这对指导测报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黑光灯诱蛾测报法比较,性诱测报具有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的测报方法。  相似文献   
9.
桑枝枯菌核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发病桑树上分离到桑枝枯菌核病病原菌的纯菌种 ,并对该菌的培养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 :桑枝枯菌核病病原菌适于在PDA培养基和桑叶汁培养基上生长 ,其生长温度范围为 8~ 30℃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0~ 2 5℃ ,生长pH值范围为 1~ 12 ,最适生长pH值为 5~ 8,菌丝与菌核的生长情况大致相同 ;菌核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能够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椭圆形 ,大小 7~ 14 μm× 3~ 7μm。  相似文献   
10.
<正> 桑毛虫是桑树和其它多种林果的食叶害虫,其毒毛还能引起家蚕螫伤症及人体皮炎,对农林生产和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为探索新的防治途径,我们于1979年开始,对桑毛虫性信息素作了一些试验,现简报如下: 桑毛虫雌成虫第8~9腹节间有一囊状性腺体,至清晨大量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虫前来交配。利用桑毛虫此一特性,每天早晨摘取羽化后尚未交配的雌蛾性腺体,在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