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李洪奎  潘学 《植物医生》1995,8(1):17-18
近年来,我市的主要经济作物——花上的棉蚜、棉铃虫等的抗药性巨增,尤其对菊酯类农药的抗药性可高达几十倍、上百倍,使一些特效药剂如敌杀死、速灭杀丁等防效明显降低,甚至失效。为此,从1992年起我们在高密、昌邑、寒亭等基点,进行了抗药性棉花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是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近年来,有关土地整理的理论研究及其运用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地整理规划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分析棕色鳃金龟(Holotrichia titani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探讨棕色鳃金龟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揭示棕色鳃金龟的分类地位及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技术对棕色鳃金龟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对其基因结构特点及碱基组成进行分析。基于17种鞘翅目与3种直翅目外群昆虫的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genes,PCGs)序列,应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棕色鳃金龟与其他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棕色鳃金龟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851 bp(登录号MZ726798.1),包含37个基因,分别为13个PCGs、22个t 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以及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棕色鳃金龟线粒体基因组基因之间存在重叠或基因间隔区,其线粒体全基因组中AT含量占比74.30%,碱基组成表现出明显的AT偏好性(AT-skew),且AT-skew为正值,GC偏好性(GC-sk...  相似文献   
4.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和传播,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进一步揭示该病毒的致病机制,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扩增禽流感病毒A/Chicken/Shanghai/1/2006(简称SH1)的PB2、PB1、PA、HA、NP、NA、M、NS 8个基因片段,并分别克隆至PLLB双向表达载体上。采用8质粒系统共转染293T细胞,转染48 h后加入TPCK胰酶作用2 h,将上清液和细胞一同接种9~11日龄SPF鸡胚,并检测其血凝效价。经序列比对,拯救获得的病毒rSH1的8个基因片段序列均与亲本病毒SH1的序列相同。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该病毒的致病机理和传播机制研究等奠定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5.
荔枝是广东省重要的水果,为从根本上谋求荔枝龙眼发展的出路问题,2005年以来,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农科院牵头,联合广东省荔枝龙眼出口和远销企业以及荔枝专业镇专业合作组织.提出以市场带动生产发展、以科技普及推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带布点、合作社为载体的思路,大胆探索荔枝产销研大协作新的示范推广合作构架,并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技术支持和运销企业的配合,增加广东省荔枝龙眼出口、货架和北运量.荔枝产销研协作团队的工作实践为农业专业镇建立产销研联盟、实施技术创新服务、促进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播种期对农牧交错带莜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索播种期对莜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莜麦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此研究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通过两年的分期播种实验,研究播种期对莜麦生育期、形态指标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对莜麦生育期、株高和单株叶面积影响显著,中播和晚播莜麦的株高和单株叶面积均高于早播。随着播期推迟,莜麦营养生长期缩短,温度是主要原因,生殖生长期延长,降水是主要原因,生育期总天数缩短,莜麦生殖生长阶段在整个生育期中所占比例增加。播期处理对莜麦单株分蘖数、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达显著水平。两年试验中,中播(5月18日)产量平均可达107.7 g/m2,均高于早播(5月8日)和晚播(5月28日)。建议农牧交错带地区莜麦适宜播期安排在5月18日左右。  相似文献   
7.
青海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是青藏高原牧区重要的害虫之一。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TM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青海草原毛虫成虫和4龄幼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在此基础上筛选其微卫星(Single sequence reperts, SSR)位点并挖掘微卫星引物。本研究共获得63 335条unigenes,有12 597个微卫星位点分布于9 851条unigenes中。通过KOG,GO注释和KEGG通路数据库分析发现,unigenes注释主要集中于一般功能预测、细胞进程和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SSR重复类型主要为单核苷酸和二核苷酸重复,(A/T)n是单核苷酸重复中最主要的基元类型,占总SSR位点的71.37%,(AC/GT)n为二核苷酸重复的优势基元,占总SSR位点数的6.06%,且SSR数量随重复次数增加而降低,重复次数类型随基元序列长度增长而减少。利用Primer 3软件设计出2 714对青海草原毛虫SSR引物,随机挑出25对引物进行PCR验证,有11对引物扩增出目的DNA片段。...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青海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幼虫感受器的类型及气味结合蛋白GqinOBPs基因在嗅觉识别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青海草原毛虫6龄幼虫的感受器种类和形状,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技术测定GqinOBPs基因在卵、幼虫和蛹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青海草原毛虫幼虫触角上分布有7种感器,分别是腔锥形感器(SCo)、4种栓锥形感器(SSTⅠ-Ⅳ)和2种刺形感器(SChⅠ-Ⅱ);头部及口器周围共分布9种感器,分别是3种锥形感器(SBⅠ-Ⅲ),2种刺形感器(SChⅠ-Ⅱ),3种栓锥形感器(SSTⅠ-Ⅲ)和1种毛型感器(ST);足上分布有5种感器,分别是4种刺形感器的(SChⅠ-Ⅳ)和1种锥形感器;毒腺上只有B9hm氏鬃毛感器。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青海草原毛虫15个OBPs基因在卵、幼虫和蛹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GqinOBP4和GqinOBP10表达量较高。本研究旨在为青海草原毛虫化学感受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寻找青海草原毛虫绿色防治的分子靶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