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辽宁省夏玉米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田间杂草危害较重。选择安全高效、经济的化学除草剂,已成为保证夏玉米增产增收的当务之急。2007年瓦房店市植物保护站进行了15%磺草酮水剂防除夏玉米田杂草试验,取得了较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
几种化学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化学种衣剂立克锈、黑穗净和福·克·腈在玉米播种前拌种,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种衣剂对玉米出苗基本没有影响,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明显,降低了发病率,提高了产量.其中福·克·腈的效果最好,相对防效达到73.16%,平均增产657.63 kg/hm2,增产幅度达7.72%;立克锈相对防效达71.16%.增产幅度达6.25%,黑穗净防效为64.40%,增产4.59%.  相似文献   
3.
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甘薯茎线虫病的危害症状及传播途径,并从加强检疫、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抗病品种、推广脱毒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轮作倒茬制度、大田栽植时药剂处理、清洁处理好病薯病蔓及杂草等方面介绍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从而为甘薯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大豆生产标准化前提下,在大面积大豆生产田中,对几种难治的大豆田中杂草如何选择化学除草剂,如何有针对性科学使用不同类型除草剂,达到高效防除杂草,低毒、低残留、不污染环境,保证大豆质量,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促进大豆增产增收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5.
烯肟菌胺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保护地黄瓜白粉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一般减产30%,严重者绝产绝收。烯肟菌胺是沈阳化工研究院最新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农用杀菌剂,瓦房店市植物保护站2007年用其防治黄瓜白粉病,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7.
试验采用公猪有杜洛克(杜)、汉普夏(汉)、约克夏(约),杂种母猪有约克夏×长白(约长)、约克夏×苏白(约苏)、梅山×长白(梅长),杂交方式为杜×约长、杜×约苏、汉×约长、汉×约苏、约×梅长5种.每一组合配种30窝.从每个组合的后代中挑选12~14头仔猪作肥育试验,180日龄时各挑选4头猪作屠宰测定.试验结果经方差分析,产仔数、180日龄活重,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合料肉比为2.95~3.29,90kg屠宰各组合瘦肉率(除约×梅长51.14%外)均高于55%.结果表明,在主要生产性能上各组合差异不显著,杜洛克、汉普夏、约克夏均可作为三元杂交的终端父本.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耕作方式改变对玉米主要病害带来的影响,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新的耕作方式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玉米苗期病害总体呈减轻趋势,发病率平均减幅为0.16~0.50个百分点。在玉米吐穗、灌浆期,丝黑穗病和茎腐病发病率减幅分别为0.20~0.33个百分点和0.67~1.33个百分点,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减幅分别为6.00~15.30个百分点和1.60~6.50个百分点。玉米纹枯病和灰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上升幅度分别为0.34~5.33个百分点和1.67~8.00个百分点。改变耕作方式对玉米主要病害的影响因病害种类不同而异,其发生程度总体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大连地区甘薯茎线虫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大连市甘薯茎线虫病[Ditylenchus dipsaci(Kuehn)Filip)严重发生主要是与到重病区引种(苗)、多年重茬种植、忽视田间卫生、缺乏抗(耐)病品种、生产上没有对症防治药剂有关。4年的试验、示范表明,在防治对策上应以严格检疫制度、合理轮作、改善栽种环境、建立无病苗种田、推广抗(耐)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使用5%神农丹颗粒剂,采用穴施的方法,防效可达88.3%-96.3%。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使种子处理技术不断改善与提高,种子包衣技术在农业上已广泛应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行种子包衣不仅可以防治作物病虫害,还可预防缺素症、促进幼苗生长、壮苗,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