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锌是继铜和砷之后发现的又一高效微量元素添加剂,对维持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免疫和抗氧化等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锌在畜牧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有关锌的吸收机制和对动物摄食影响的机制尚未阐明,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为锌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和播种后镇压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烟农19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雨养(RI)、雨养+播后镇压(RC)、传统漫灌(TI)、传统漫灌+播后镇压(TC)、微喷灌(MI)和微喷灌+播后镇压(MC)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I和TI处理比较,MI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44.2%和11.0%;RI处理产量最低,是由于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显著下降所致,而TI处理产量较MI处理下降是由穗粒数和粒重显著降低导致。雨养和传统漫灌下播后镇压较其未镇压处理显著提升了产量,分别提高14.1%和6.2%。与TI和RI处理比较,MI处理开花期和灌浆期具有较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相比未镇压处理,镇压后,雨养和传统漫灌下LAI提升,雨养和微喷灌处理下灌浆期旗叶SPAD值显著增加,籽粒灌浆速率提高,从而促进了粒重增加和群体干物质积累。总之,微喷灌+播后镇压能促进小麦群体的形成,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及千粒重,从而增加小麦产量,为试验区推荐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其实践教学研究更加重要。酒店管理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和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此提高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整体质量。本文就以酒店管理专业差异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几点研究。  相似文献   
4.
铁作为猪的必需微量元素,在养猪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母猪生产性能、仔猪生长发育、代谢过程及生理防御机能具有重要作用(Aisen,1990).铁是机体抗氧化系统过氧化氢酶(CAT)的辅助因子,对防止脂类氧化和保持肉味有重要作用.铁是激活参与氧化还原反应酶不可缺少的活化因子,如:过氧化物歧化酶(SOD)、CAT、黄嘌呤氧化酶(XOD)和琥珀酸脱氢酶(SDH),能将超氧阴离子还原为羟自由基,并在CAT或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生成水,减少自由基对肉品的损害,从而改善肉品品质(Beard等,1997).研究发现,铁缺乏大鼠的肝、胸腺、脾和法氏囊中CAT活性比正常鼠显著降低,说明铁缺乏使动物机体清除过氧化氢能力降低(吴建设等,1999).  相似文献   
5.
测墒微喷补灌对小麦花后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测墒微喷补灌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雨养(RI)、传统漫灌(FI)和微喷灌(MI)3种模式,其中RI为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溉,FI为拔节期漫灌60 mm,MI为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依据0 ~ 4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进行测墒补灌,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研究其对小麦花后旗叶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灌浆期旗叶表现为MI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FI和RI,RI最低;MI维持旗叶花后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FI保护酶活性次之,RI最低,且MI旗叶灌浆期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FI和RI。(2)MI和FI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二者显著高于RI,但MI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成熟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FI显著高于MI,RI最低,叶片、穗轴+颖壳和籽粒中均表现为MI显著高于FI,RI最低。(3)和RI相比,MI和FI增产幅度分别为21.7%和14.2%,RI产量显著降低是由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显著下降,而MI较FI显著提高产量是由于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总之,测墒微喷补灌能显著延缓花后旗叶衰老进程,增强旗叶抗逆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实现淮北地区小麦的高产生产。  相似文献   
6.
纳米材料由纳米级的粒子组成,介于宏观物质与微观原子和分子的中间区域,具有优良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张中太等,2000).Florence等(1995)认为:营养物质的颗粒大小是影响胃肠道对其吸收的一个关键因素.Jani等(1992)报道,小鼠口服50 nm、500 nm和1 μm 3种不同大小的聚苯乙烯微粒,6h内50 nm粒子出现在淋巴结中并有最大程度的吸收,口服18h后500 nm微粒才在肝和脾中出现,而1 μm粒子只有少量被吸收.Desai(1992)在对小鼠的研究中指出:100nm粒子比其他大粒子的吸收率高10~250倍.另据报道,粒径小于5μm的微粒可通过肺,粒径小于300 nm的微粒可进入血液循环,小于100 nm能进入骨髓.  相似文献   
7.
纵观微量元素的发展史,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代:无机盐类微量元素,如:硫酸亚铁、氧化锌和氯化铜等;第二代:一些简单的有机酸盐类微量元素,如:富马酸亚铁、柠檬酸亚铁和葡萄糖酸锌等;第三代:与多糖、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等形成的络合(螯合)物,如:甘氨酸铁、甘氨酸锌和甘氨酸铜等.第一代和第二代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且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第三代产品具有吸收利用率高、稳定性好、生物学效率好和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所以氨基酸络合(螯合)有机微量元素产品成为畜牧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氨基酸络合锌是以二价锌离子与氨基酸中给电子的氨基氮原子形成配位键,又与给电子的羰基氧原子形成五元或六元环络合物,是一类具有独特环状结构的络合物,集氨基酸与锌元素于一体,是一种类似动物体内吸收形式和生物功能形式的锌源添加剂.  相似文献   
9.
硒是动物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机体的抗氧化防御、免疫、维持动物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纳米硒是以蛋白质为核、红色元素硒为膜和以蛋白质为分散剂的纳米粒子.纳米硒具有低毒高效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在畜牧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选用“杜×长×大”三元杂种仔猪18头(平均体重9.57k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每组6头。对照组、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分别注射0、2mg/kgBW和4mr,/kgBW硫酸锌溶液,试验期14d。试验结束禁食24h后屠宰,测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①试验I组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则显著降低(P〈0.05)。②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仔猪注射硫酸锌后显著提高了肝脏、肾脏和空肠锌水平(P〈0.05),但注射硫酸锌后对仔猪脾脏、股骨和肌肉锌含量则无显著影响。⑧试验I组胃蛋白酶、十二指肠淀粉酶、脂肪酶和胰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而对十二指肠总蛋白水解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则无显著影响。④试验I组血清ALP活性和MT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cu.Zn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