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畜牧兽医   2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必检淋巴结在猪肉检疫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结是反映机体病理状态的器官,颌下淋巴结、颈浅背倾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和骼内淋巴结是宰后检验猪肉时最具有剖检意义的淋巴结。1必检淋巴结的位置及主要流向颌下淋巴结,位于下颌间隙,颌下腺的前面,主要收集面部、鼻腔前半和口腔各组织的淋巴液;颈浅背倾淋巴结,位于肩关节  相似文献   
2.
从猪链球病的防控看兽医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资阳及内江等地暴发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疫情震惊了全国,足见此病对公共卫生、人体健康、社会安定危害之重.当前,从中央到地方,该病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猪应激综合症是机体受到体内外环境改变的刺激后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特异性反应或为非特异性反应的总合。它是动物自身演化过程中产生的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应激反应程度的强弱与动物品种或个体有很大差异。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可以不断增强适应性,"应激反应"是靠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养鸡生产中,鸡中毒性疾病越来越复杂,现结合临床经验,对鸡常见中毒性疾病的特征与防治简述如下:1鸡中毒性疾病的共同特征1.1有直接摄毒史如摄食过有毒的某种饲料或毒性较大的某种药物摄入过量,或环境中某种有毒气体过多。1.2整群同时发病临诊症状相似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死亡率与鸡龄和体质有关,一般日龄较小的中毒较深,症状出现早,死亡率高,反之亦然;相同日龄者,则以强壮、采适量大的个体首先出现中毒症状和死亡。急性中毒,往往于摄毒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内突然发病,急性死亡,死亡率高;一般中毒多于摄食后1~2d发病。死亡率因有毒…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养殖业在农村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养猪业更是一片繁荣,群众发展养猪业的积极性大涨,专业户、小猪场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但是,近几年养猪业的发展随着引种和交易的频繁,受到疫病的严重困扰,养猪风险日益增大,猪病的威胁愈显突出,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甚至造成猪场的亏损或倒闭。疫病的发生必将影响养猪业发展和市场稳定。因此,积极宣传和开展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近期养猪生产中疫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简述如下,供同行们参考。1疫病的流行现状1.1传染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有:猪…  相似文献   
6.
据对生猪主要产区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部分县乡调查,生猪价格目前为:土二元肉猪8.70元/千克、土三元肉猪9.50元/千克,20千克左右的仔猪价维持在10~12元/千克。目前的价格是自2004年初生猪步入高价位  相似文献   
7.
猪囊虫病又叫猪囊尾蚴病、豆猪肉、米猪肉等等,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多年来由于该病的发生与传播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威胁着人身的健康与安全.1993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将该病列为根除的六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动物性食品营养丰富,是人类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卫生意识的加强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动物性食品的卫生安全要求也不断提高。动物产品——肉品的品质、卫生质量同人类日常生活、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笔者在长期的动物检疫、检验工作实践中发现影响肉品卫生质量的因素除动物卫生条件、疫病和寄生虫病控制、屠宰过程管理、药残监控等方面外,  相似文献   
9.
猪临床上以拉稀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猪痢疾、仔猪红痢、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等8种疾病。其中前3种为病毒病。其余均为细菌性疾病。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由于剧烈腹泻导致猪(大多为仔猪)迅速脱水、消瘦,最后衰竭死亡。而确诊对于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兽医人员在临床上学会和掌握鉴别诊断的方法。在诸多鉴别诊断方法中。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是诊断疫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06年6-10月份,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和我省部分地区的猪群发生了以高热、皮肤发红和顽固性不食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由于该病病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往往因误诊误治或延误治疗而造成病残猪和死亡猪增多,治疗成本增加。大部分发病猪场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50%~90%,给猪场和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猪场因此而破产,使养猪业蒙受严重的损失。目前正是本病高发季节,在防治猪高热病的同时,部分兽医人员一味从清除病原的角度出发,盲目使用疫苗和抗生素,不顾及猪体的承受能力,结果造成更多的猪只死亡。通过调查分析高热病的发病原因,笔者认为:防治猪高热病应从全新的角度人手——就是“防”和“治”:“防”以提高猪体免疫力作为关键点;“治”以缓解呼吸,改善血液循环,退热为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