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2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有近40%的柴油机长时间超期、超负荷的使用,造成了各种故障不断出现,"将就使,对付干"的现象较为普遍。长此下去,致使一些农户使用效益下降。本文依据这种现象,浅析了柴油机出现的一些常见异常响声的现象、原因与诊断,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提醒一些有这些现象的柴油机户主,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克服此类现象,以提高其使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通过农机、农业两部门对梨树县各乡镇不同类型的土壤状况的联合调查显示,梨树县的耕地质量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耕层逐渐变浅、土壤板结严重,在表土12cm以下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及土壤肥力下降等现象。这些问题将影响粮食稳产、高产,影响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稻白叶枯病的低温敏核不育系3178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IRBB21为Xa21基因供体,籼型低温敏不育系399S为低温核不育系基因供体,采用杂交和回交方法,逐代用分子标记检测手段,导入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和低温敏核不育系基因,聚合双亲的有利性状,育成抗白叶枯病的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3178S,其抗性达到了IRBB21的抗性水平,且保持了399S稳定的育性和双亲的优良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4.
以3418S、X07S、399S、2301S和培矮64S(CK)5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1994~2001年在合肥进行分期播栽试验,抽穗时观察其育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历年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时段大致为8月10~25日,其相应的育性敏感安全时段约在7月25日~8月14日.  相似文献   
5.
吴爽  刘莉  王守海  王德正  孙传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048-8053,8056
文中主要从性状定位和基因克隆方面对产量构成三因子,即分蘖、穗粒数和粒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同时详细阐述了影响产量的其他因素,包括株高和杂种优势等的研究进展,并在最后就影响单株产量的分子基础、激素与产量的关系、水稻产量性状的定位策略3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点蜂缘蝽是引起大豆“症青”的重要原因。为探究该虫在山东地区小麦、玉米、大豆上的季节性发生规律,本研究利用信息素诱捕的方式对桶型诱捕器和船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进行了评价,并监测了点蜂缘蝽在不同作物上的田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船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优于桶型诱捕器;小麦是点蜂缘蝽重要的春季寄主,4月中旬为高发期;大豆和玉米田高发期集中在7—8月。小麦、玉米、大豆上点蜂缘蝽的发生规律均与其生活史保持一致。山东不同区域点蜂缘蝽动态差异不显著,同一区域不同年份间也无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及时有效防治点蜂缘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皖2305S是以水稻光温敏核不育中间品系2301S/CBB23F14为母本,与自育品系1892S/3401F6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含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不育起点温度低,不育性稳定,易繁殖制种,配合力好,在合肥自然条件下稳定不育期为30 d,201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技术鉴定,所配组合2305S/华占进入湖北省早熟中稻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8.
两优1105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稻温敏核不育系皖2311S和自育的恢复系皖恢3405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在2013—2014年的安徽省水稻区试中,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等优点,于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稻2016040)。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中籼2301S/H7058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相关及通径分析研究了两系杂交中籼组合 2 3 0 1S/H70 5 8有关性状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基本苗和最高苗对有效穗有显著影响 ,秧龄和施氮水平对分蘖性状影响很小 ;产量构成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穗实粒数和有效穗 ,而这两者也达显著负相关 ;栽培措施中栽插密度为主要限制因子 ,它与穗实粒数达显著负相关 ,而与有效穗达显著正相关。辅助试验说明 ,适宜播期为 4月底至5月初 ,过迟则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0.
李成荃  杨惠成  王守海  罗彦长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470-6473,6477
回顾了安徽30年来的杂交籼稻育种和生产发展历程,分别概述了3系杂交籼稻和2系杂交籼稻的品种选育情况并对其产量优势作了比较,提出了挖掘杂交籼稻增产潜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