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细小病毒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小的单股DNA病毒,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并与多种疾病相关。该病毒衣壳中主要包含三种蛋白:VP1、VP2、VP3,这些衣壳蛋白参与了病毒感染的整个过程。VP1通过核定位信号(NLS)介导病毒感染性,协助病毒完成核内定位。VP2经"反受体"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促进病毒进一步内化,与此同时VP1与VP2 N’末端共同作用完成核转运。裂解蛋白VP3仅存在于细小病毒科少数成员中,其功能未被完全确定,猜测可能是衣壳蛋白骨架。该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极强的抵抗力,如酸或热处理,甚至能逃避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通过对细小病毒感染过程中衣壳蛋白的作用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总结及讨论,以期为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心舞  冷雪  杜锐 《中国畜牧兽医》2017,44(9):2783-2791
试验旨在对不同毒力水貂阿留申病毒(Aleutian mink disease virus,AMDV)在猫肾细胞(feline kidney cell,CRFK)中的增殖规律及其诱导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将标准毒株AMDV-G及分离到的野毒株AMDV-DL124、AMDV-DL125、AMDV-QD2、AMDV-QD3、AMDV-ZJ3接种CRFK细胞,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TCID50测定技术研究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及表达情况,同时检测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情况。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5株野毒株荧光着色趋势差异不大,均在感染后12 h出现荧光,随感染时间延长荧光增多,AMDV-G荧光出现时间比野毒株晚,但病毒感染后72 h几乎所有细胞均出现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基因组复制趋势大致相同,AMDV-DL125感染后3 h复制开始,AMDV-G感染后24 h复制才开始并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感染后72 h均达到峰值。TCID50检测结果表明,0~12 h为病毒感染潜伏期,AMDV-G感染后60 h达到峰值,野毒株均在感染后72 h达到峰值,但是6株病毒均能在感染后48~72 h维持较高的感染滴度,其后随细胞崩解而降低。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野毒株感染细胞后2~12 h诱导细胞凋亡差异显著(P<0.05),AMDV-G诱导细胞凋亡差异明显低于野毒株,但是诱导细胞凋亡时间较野毒株长,在感染后24 h仍对细胞凋亡有较明显的诱导作用,但是各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主要集中在2~12 h。该结果为AMDV的培养、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