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探讨了海洋微藻(塔胞藻)对重金属离子的净化作用.在其培养液中加入含有Pb、Hg、Cr、Cd等离子的化合物,塔胞藻经过一定时间生长后调查培养液内重金属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液体内藻细胞密度达到104个/mL,对重金属离子的净化作用最明显,而且微藻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净化效率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主要探讨了塔胞藻对海水中农药的净化作用。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常见农药(敌敌畏、氧化乐果和辛硫磷),塔胞藻经过一定时间生长,测定培养液内农药的含量。结果发现培养液内塔胞藻细胞密度达到1.0×104个/mL时,对农药的净化效率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电火花加工技术作为现代化制造技术的产物,在加工方式等方面较为突出,并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电火花加工技术因为自身的先进工艺技术,在加工的范围方面相对较广,同时对于加工产品的类型也较为丰富,目前社会中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因此电火花加工技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学生对其实践操作的兴趣也很浓厚,为了可以更好地在实训实验中开展电火花加工技术的教学,对教学课程的设计及发展前景的探究势在必行。本文将对电火花加工技术在高职院校实训实验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内流行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 LSDV)的基因组序列,建立了靶向ORF61基因的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LSDV基因序列设计出带有MGB探针的特异性荧光定量PCR引物,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性筛选验证。最终,筛选得到靶向于LSDV ORF61基因的一对qPCR引物;利用pCAGGS-ORF61真核表达质粒,获得标准曲线y=-3.287 5x+47.87,线性相关系数R2=0.998 6,扩增效率达101%;荧光定量PCR特异性、重复性和灵敏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引物的特异性高、重复性良好和灵敏度高等优点;该引物的最低检测限为6.71拷贝·μL-1,各批次内与批次间重复性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以上结果表明,作者建立特异性LSDV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LSD预防和控制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羊睾丸原代细胞的体外培养是探究牛羊病毒致病机理的重要材料,实际科研工作中常受困于此类细胞传代性差、性质不稳定等缺点。外源性导入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可以促使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延长细胞体外培养寿命是一种有效建立细胞永生化的方法。本试验中,通过RT-PCR获得hTERT。利用同源重组的技术,成功的构建了hTERT的真核表达质粒和慢病毒质粒。利用慢病毒表达系统,建立了稳转hTERT绵羊的睾丸细胞系。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研究结果均显示,hTERT基因已成功整合进入绵羊睾丸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第30代次的羊睾丸细胞生长较快,性状较稳定,表明已成功构建了具有永生化特性的绵羊睾丸细胞系,为草食动物病毒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6.
重油分油机的跑油故障原因多种多样,该文从常规到特例论述了排除故障的曲折过程,为今后类似机型的故障处理又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花生幼叶组织培养及有效植株再生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以花生品种白沙果成熟种胚发芽7 d的幼叶为外植体,对花生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其高效再生体系.将幼叶切成1 mm×1 mm,接种在添加1~3 mg/L 2,4-D和1~5mg/L BAP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了高频率的胚胎发生丛(89%~96%).将带有胚胎发生丛的愈伤组织分别转移至添加10 mg/LBAP或添加3 mg/L BAP和1 mg/L ABA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57%~100%的胚胎发生丛产生体细胞胚(简称体胚);当将其进一步转移至添加3 mg/L BAP和1mg/L ABA或添加BAP(4,10 mg/L)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时,体胚萌发,再生植株.植株再生率最高可达96%.  相似文献   
8.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450BM3)能特异性催化脂肪酸ω碳位羟基化反应生成羟基脂肪酸,在前期构建携带单加氧酶基因P450BM3工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转化脂肪酸的基础上,为解决外源脂肪酸在羟基化过程中的消耗和转运问题,构建了脂酰基辅酶A合成酶基因(fadD)缺失和外膜蛋白编码基因(fadL)过表达的工程菌株。摇瓶条件下羟基十二酸产量达到748.8 mg/L,转化率为93.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