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克隆巴什拜羊SPLUNC1基因并表达该蛋白,本试验从巴什拜羊肺脏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SPLUNC1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将该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PIC9K中构建pPIC9K-SPLUNC1重组质粒,然后将pPIC9K-SPLUNC1重组质粒线性化并电击转化入毕赤酵母GS115中,经甲醇诱导蛋白表达后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目的蛋白。结果表明,经RT-PCR扩增成功获得大小为748bp的SPLUNC1基因;构建的pPIC9K-SPLUNC1重组质粒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鉴定结果表明获得大小为25.53ku的SPLUNC1蛋白。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巴什拜羊SPLUNC1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重组SPLUNC1蛋白对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MO)后的盘羊杂交羊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将6只巴什拜羊分为A组,18只盘羊杂交羊随机分为B、C、D组,对实验羊人工感染MO后第5 d,C组气管注射巴什拜羊重组SPLUNC1蛋白、D组气管注射盘羊杂交羊重组SPLUNC1蛋白,每天150μg/只;A、B组每天气管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羊血清中MO抗体水平以及IL-8、IL-12、IL-13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感染前所有实验羊MO抗体均为阴性,感染后第14 d所有实验羊MO抗体均为阳性;IL-8水平在感染后第14 d~21 d,A、C、D组极显著和显著地低于B组(p0.01;p0.05;p0.01)。IL-12水平在感染后第14 d,A、C和D组极显著和显著地低于B组(p0.01;p0.05;p0.01),第21 d时,A、C和D组极显著低于B组(p0.01)。IL-13水平在感染后第5 d,A组显著低于B、C和D组(p0.05),在第7 d~21 d,A、C、D组显著和极显著低于B组(p0.05;p0.01;p0.01)。实验数据表明重组SPLUNC1蛋白对盘羊杂交羊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为绵羊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巴什拜羊与其杂交羊对绵羊肺炎支原体(MO)感染的差异,将6只巴什拜羊和6只杂交羊人工感染MO,分别观察其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清中IL-1β、IL-6、IL-9及IFN-γ的浓度,制作肺部组织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显示,感染后杂交羊比巴什拜羊表现出更严重的、典型的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显示,杂交羊的评分显著高于巴什拜羊。相关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杂交羊血清中IL-1β、IL-6、IL-9及IFN-γ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巴什拜羊。结果表明,巴氏拜羊对MO感染具有一定的抗性,而杂交羊对MO较易感。  相似文献   
4.
为了克隆巴什拜羊SPLUNC1基因并表达该蛋白,本试验从巴什拜羊肺脏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SPLUNC1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将该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PIC9K中构建pPIC9K-SPLUNC1重组质粒,然后将pPIC9K-SPLUNC1重组质粒线性化并电击转化入毕赤酵母GS115中,经甲醇诱导蛋白表达后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目的蛋白。结果表明,经RT-PCR扩增成功获得大小为748 bp的SPLUNC1基因;构建的pPIC9K-SPLUNC1重组质粒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鉴定结果表明获得大小为25.53 ku的SPLUNC1蛋白。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巴什拜羊SPLUNC1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