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林业   3篇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香石竹斑驳病毒(CarMV)免疫的BALB/c鼠脾细胞与Sp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获得5株能稳定传代且分泌抗CarMV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并分别制备它们的单克隆抗体腹水。5株单克隆抗体腹水间接ELISA效价达10-6,其中3G1、1B9、2A9和2F8的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G1,而2F2为IgG3。Western-blot分析表明,5株单克隆抗体均与CarMV 38 kD的外壳蛋白亚基有特异性反应。利用2A9单抗建立的抗原包被的间接ELISA (ACP-ELISA)检测CarMV方法,病叶1:800倍稀释、提纯CarMV病毒浓度为1 ng/mL (绝对检测量为0.1 ng)时仍能检测到病毒。利用ACP-ELISA对田间香石竹样品的检测表明,CarMV在香石竹上发病很普遍。  相似文献   
2.
利用过碘酸钠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了水稻条纹病毒(RSV)的3株单克隆抗体,3株酶标抗体(HRP-3B9、HRP-2H2、HRP-2E5)的效价分别达到1:25600、1:1600、1:3200,直接ELISA方阵试验确定HRP-3B9的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1:5000.用HRP-3B9在硝酸纤维素膜上采用直接和间接斑点免疫结合试验(DIBA)对灰飞虱体内RSV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DIBA法可有效地用于检测灰飞虱的带毒率,直接DIBA法比间接DIBA法灵敏度更高.故采用直接DIBA法对采自江苏10个县、市的灰飞虱带毒率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刈割时间、刈割次数和施肥量对热研4号王草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研4号王草在海南夏季6~8月份60 d的生长期内,刈割时间间隔20 d、刈割3次的处理,第2次刈割的鲜草生物量最大,且不受施肥量的影响。但当施肥量为1 563 kg/hm~2时的牧草生物量最大,为41 340.10 kg/hm~2;刈割时间间隔30 d、刈割2次的处理,除施肥量为3 127 kg/hm~2的处理外,第1次刈割均比第2次刈割产量高,且差异显著。在相同施肥量下,就单次刈割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而言,刈割时间间隔越长、刈割次数越低,鲜草生物量就越大,刈割时间为50 d和60 d之间鲜草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而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不同的施肥条件下,在刈割时间间隔40 d时,施肥量为4 690 kg/hm~2比施肥量为1 563 kg/hm~2的产量显著增加。在刈割时间间隔50 d和60 d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灰飞虱携带的水稻条纹病毒免疫检测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利用间接ELISA方法和DIBA方法对采自江苏省不同地区灰飞虱的带毒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各地灰飞虱的带毒率比较高,这是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因素。对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发现,DIBA方法更快速、实用,也更加灵敏,适合于基层工作人员直接检测灰飞虱携带的病毒,从而为病害的流行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研究其种群遗传结构对于了解扩散、基因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小尺度下4个高原鼢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4个种群有效等位基因(Ne)为83.6,种群平均观测杂合度(Ho)最高为0.32,平均期望杂合度(He)最高为0.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0,遗传多态性处于中等水平。2)种群遗传结构推导分析结果为 4 个种群被分成 2 组,MYT(马营滩种群)为一组,XNG(下南泥沟种群)、MYR(马营河东边种群)、MYL(马营河西边种群)为一组。3)试验区高原鼢鼠种群间近交系数(FST)都大于0.05,种群间的基因流值(Nm)都小于1,特殊岛状栖息地限制了高原鼢鼠种群基因流,河流和公路可能对种群内和种群间个体交流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巧玲  花立民  王贵珍  刘丽 《草地学报》2015,23(5):1068-1072
冬春草地由于放牧时间长和返青期采食等原因,是高寒牧区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本研究在高寒草甸选择4个放牧小区,依次延迟10天开展春季延迟放牧试验,并监测每个延迟区草地的产草量、盖度和牧草繁殖情况等,结果表明:在延迟放牧试验开始时,各试验小区之间的植被高度、盖度、生物量以及主要植物种的重要值无显著性差异,在6,7和8月份时,各小区的植被高度、盖度、生物量随着放牧时间的延迟而依次增加,8月份时,第4区达到最高分别为12.83 cm,100%和348.98 g·m-2;延迟放牧最晚的第4区的开花数显著低于其他3个小区,但结实数以及开花结实总数显著高于其他;4个试验小区早熟禾(Poa sp.)以及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重要值有所增加,赖草(Leymus secalin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的重要值有所下降,1,2和3区的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的重要值有所增加,而4区呈下降趋势。试验结果证明延迟放牧对提高草地生产力,改善草地植被盖度和增加牧草繁殖机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盐源县核桃产业发展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盐源县核桃产业发展条件,阐述了核桃产业发展思路,探讨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天祝藏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为试验对象,探讨高寒牧区羔羊的最优育肥模式。采用全舍饲方式进行羔羊短期育肥试验,观测其育肥期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并分析育肥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试验组藏羊与细毛羊的日增重都显著高于对照(P0.05);细毛羊增重显著高于藏羊(P0.05)。藏羊在饲喂量为0.25kg/d时,增重效果最优,经济收益达到38.7元/只;细毛羊在饲喂量为0.3kg/d时,增重效果最佳,经济收益达到180.6元/只。说明以甘肃高山细毛羊为育肥品种,以0.3kg/d的饲喂量是高寒牧区最优的育肥模式。  相似文献   
9.
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表层土壤入渗和水分保持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深入揭示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机理,基于5个放牧强度(A:2.75只羊/hm~2;B:3.64只羊/hm~2;C:4.35只羊/hm~2;D:4.76只羊/hm~2;E:5.20只羊/hm~2)的3a控制放牧试验,对比研究了表层土壤(0—10cm)物理性状、入渗过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持水和供水能力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C处理的土壤初始含水量显著高于D、E处理,但各放牧强度的土壤容重和4个孔隙指标无显著变化;放牧改变了土壤入渗过程,随放牧强度增加,B与C处理入渗较好,D与E处理入渗较差;Gardner模型适用于放牧强度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且表征土壤持水性能的a值与低中吸力段含水量表明B与C处理的持水能力高于其它处理;100kPa吸力下比水容量显示,A、B和C处理较D与E处理提高了土壤供水能力。总之,合理放牧强度短期内有利于保存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增强土壤导水性和持水能力,保证土壤有效供水,降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   
10.
家庭牧场是草地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其管理水平对于保护草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草地生态—经济平衡理论、家畜精准管理理论、放牧适宜度理论、非平衡草场生态系统弹性管理理论为研发依据,采用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 2010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开发了一款基于Windows系统的家庭牧场管理模型。该模型包括后台数据库、系统输入和输出3个模块,以12个月为运行周期,通过输入饲草供给、家畜需求、家庭收支等数据,从畜群结构、牧场家畜承载量、草畜平衡、草地健康、牧场收益5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形成牧场经营管理评估报告。牧户可根据评估报告进行计算机模拟优化,并依据优化方案相应改进生产管理活动。本模型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家庭牧场为试点,完成了模型参数调试、生产管理评价以及优化等工作。测试结果证明该模型界面设置便捷、操作简单,评价和优化输出报表图文并茂,可以帮助牧场主施行有效的管理决策。此外,该模型还在后台数据库构建过程中发现一些科研空白,为后期草地畜牧业科研指出攻关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