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1.
环境因子对当归药材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相对适宜的环境能促进当归药材的生长发育,且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合成和积累,从而提高当归药材质量。笔者就近几十年土壤因子、气候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素等环境因子对当归药材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当归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人工低产林改造对生态恢复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人工低产林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于2010年9月-2011年8月对甘肃定西华家岭生态恢复区4个人工低产林改造后的混交林和1个杨树纯林、1个荒草坡对照点的土壤主要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纯林的土壤有机质、总N和总P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低于荒草坡10.98、0.78、0.10 g/kg;低产林改造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和总N含量均有所升高,且随着改造时间的延长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改造8、18、25、31 a的混交林土壤含水量分别高出杨树纯林2.01、7.79、11.38、12.07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分别高出2.96、15.23、20.80、24.96g/kg,总N含量分别高出0.41、1.02、1.48、1.96 g/kg;总P含量在改造初期有所增加,后期维持稳定,改造8、18、25 a的混交林总P含量分别高出杨树纯林0.02、0.06、0.10 g/kg,改造31a和25 a的混交林总P含量相等;低产林改造后土壤pH值略有降低.结果显示,人工低产林改造大大改善了该区土壤环境质量,有利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3.
定西师专校园植物调查与校园绿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植物进行调查统计,共鉴定到植物83种,隶属于4纲、28目、38科、73属.其中被子植物80种,占总数的96.4%;裸予植物3种,占总数的3.6%.被子植物种类较多的有:菊目、蔷薇目、豆目、唇形目、十字花目、百合目,所含种类占校园植物总数的57.8%.调查结果表明,被子植物在校园内的分布相对广泛,属于校园植物优势类群.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从校园绿化、校园植物保护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未对药材生产中所用的黄芪种子种苗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生产用种子种苗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以假乱真的严重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针对黄芪种子质量标准开展了研究。笔者等就我国黄芪种子的质量检验、分级标准、质量标准制定以及黄芪种苗质量标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芪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几丁质和β-1,3-葡聚糖是绝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可分别被几丁质酶(Chitinase,Chi)和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Glu)降解,而且它们具有协同抗真菌的作用,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存在于大多数植物细胞中。在正常情况下,植物体内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只有低水平的组成型表达,但在病原菌侵染、诱导物刺激及各种伤害下可诱导产生大量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而真菌病害是危害植物的主要病害之一,这些病害主要通过韧皮部运输而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部位。如果利用维管特异表达启动子调节目的基因在韧皮部高效特异地表达,就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目的基因的作用。为此,克隆了维管特异BSP启动子和Chi、Glu基因,并构建了以BSP驱动的Chi和Glu基因的双价表达载体pBIBCG。重组质粒pBIBCG经过PCR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以维管特异启动子BSP驱动的含有双价抗真菌基因的植物重组表达载体已构建成功,为植物抗真菌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对提高植物的整体抗病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2年在马铃薯收获期间,对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铃薯试验田5个定西市主栽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早大白’、‘新大坪’、‘陇薯3号’和‘克新1号’块茎晚疫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个品种中晚疫病发病率均较高,且不同品种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费乌瑞它’(52.54%)、‘早大白’(47.49%)、‘新大坪’(46.21%)、‘克新1号’(23.42%)、‘陇薯3号’(16.03%)。说明‘陇薯3号’对晚疫病的抗性最好,其次为‘克新1号’,‘费乌瑞它’的抗性最差,‘新大坪’和‘早大白’对晚疫病的抗性较低。除晚疫病之外,在不同品种中还发现了粉痂病、黑痣病和疮痂病,具体为:‘费乌瑞它’中疮痂病的发生频率为10.59%;‘新大坪’中粉痂病的发生频率为4.12%;‘早大白’中黑痣病的发生频率为8.94%;‘克新1号’中粉痂病、黑痣病和疮痂病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27%、3.80%和3.80%;‘陇薯3号’中粉痂病和疮痂病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91%和2.67%。  相似文献   
7.
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用"活体观察法"和"三级10倍环式稀释法"对定西华家岭生态恢复区4个人工低产林改造后的混交林和1个杨树纯林对照点的土壤纤毛虫群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人工低产林改造过程中土壤纤毛虫群落组成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共鉴定到124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9目30科42属。结果表明,各样点土壤纤毛虫物种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杨树纯林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简单,物种数、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均最低;改造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样点间物种相似性减小,物种数、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改造后纤毛虫优势类群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杨树纯林的肾形目演替为混交林样点的下毛目。结果显示,人工低产林改造改善了该区土壤环境质量,使得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用实地调查法对环县曲子镇马铃薯储藏期病害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到4种主要病害,分别为晚疫病、软腐病、环腐病和干腐病,其中晚疫病病薯率最高,最后提出了马铃薯储藏期病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2012年马铃薯收获期间,对定西师专试验田马铃薯块茎病害进行调查,马铃薯品种为费乌瑞它、早大白、新大坪、陇薯3号、克新1号.结果表明:5个品种中晚疫病发病率均较高,且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费乌瑞它(52.54%)、早大白(47.49%)、新大坪(46.21%)、克新1号(23.42%)、陇薯3号(16.03%).说明本次试验中陇薯3号对晚疫病的抗性最强,其次为克新1号,费乌瑞它的抗性最差,新大坪和早大白对晚疫病的抗性较弱.除晚疫病之外,在不同品种中还出现了粉痂病、黑痣病和疮痂病,具体为:费乌瑞它有疮痂病出现,发病率为10.59%;新大坪有粉痂病,发病率为4.12%;早大白有黑痣病,发病率为8.94%;克新1号有粉痂病、黑痣病和疮痂病,发病率分别为1.27%、3.80%和3.80%;陇薯3号有粉痂病和疮痂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