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0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RT-PCR扩增鸭源坦布苏病毒YY5株的E蛋白基因片段,分别插入到表达载体pMBP-c、pET-GST、pET-His、pET-DsbA中,构建了一系列原核表达载体,转化人大肠杆菌E.coli Trans10或DE3(plysS)宿主菌。工程菌株经诱导后进行SDS-PAGE,结果显示MBP-E融合蛋白得到了有效表达并且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且能与自然感染康复的鸭源多抗和鼠源单抗反应。以MBP-E免疫小鼠制备的高免血清,在体外可以中和DDTMUV,中和抗体效价达到1:46。重组蛋白MBP-E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原性、免疫原性和体外免疫保护特性,这为进一步研制DTMUV重组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大鼠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的方法。大鼠体外肝脏灌流,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肝细胞与kupffer细胞,糖原染色鉴定肝细胞,墨汁吞噬实验鉴定kupffer细胞。结果表明,此方法分离的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活性都在95%以上,新分离的肝细胞鹅卵石样,贴壁能力不是特别强,24 h可分化出不同形态。Kupffer细胞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和贴壁能力,可看到墨汁被细胞吞噬。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分离培养方法较稳定,为开展肝细胞和kuffer细胞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依据,也为建立各种体外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对小鼠肝肾组织及功能的损害程度,试验选取40只5周龄健康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小鼠连续3 d分别腹腔注射40、80、120及160 mg/(kg·BW)环磷酰胺溶液,注射后第7天采集肝脏和肾脏组织样品及血清,制备石蜡组织切片及透射电镜切片,观察肝脏和肾脏的组织学变化,检测血清中甘胆酸(CG)、胆碱酯酶(ChE)、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尿酸(UA)含量/活性。结果显示,环磷酰胺可引起小鼠肝肾组织病理损害,呈剂量依赖性,肝脏比肾脏更早出现损伤。石蜡切片及透射电镜切片观察结果显示,环磷酰胺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肝索紊乱、肝血窦扩张、微胆管淤胆、门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增生、组织间出血、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及气球样变性,凋亡及坏死细胞增多。肾脏组织损伤主要表现在出血及纤维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空泡样变、线粒体损伤、核固缩,上皮细胞基底膜增厚。环磷酰胺对膀胱的损害不严重。与对照组相比,40~160 mg/(kg·BW)剂量组小鼠血清中ChE活性及PA水平,120~160 mg/(kg·BW)剂量组AST活性,80~160 mg/(kg·BW)剂量组BUN水平及80 mg/(kg·BW)剂量组U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其余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环磷酰胺注射剂量在80~120 mg/(kg·BW)时可引起昆明小鼠肝脏和肾脏组织及细胞明显的病理损伤。该研究结果可为选择合适的环磷酰胺注射剂量用以制备动物肝脏免疫抑制模型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提高肉种鸡的采食量均匀度可以提高其后代肉鸡的体重并降低在育成舍内的成本。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家禽科学系教授IohnBrake博士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增加每只鸡的料位一定会提高种鸡的生产性能吗?”他和其他的研究人员,正致力于研究料位以及料位对内种鸡(公鸡及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在北卡罗来纳州肉种鸡和孵化管理研讨会上.Brake认为,料位的重要性在于影响每只鸡的饲料采食量,从而影响种鸡群及其后代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5.
6.
Zhalong Nature Reserve is located in the border areaof Qiqihaer City, Fuyu County, Lindian County andTailai Coun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area ofthe reserve is 210 000 ha. The reserve is the firstnature reserve for protecting wetland and crane inChina. There were more than 300 red-crownedcranes here at the very most. Zhalong Nature Reserveis situated at the Songnen Plain, the lower stream ofthe Wuyuer River. It is the biggest nature reserve inChina that takes crane and wetland …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山苍子油提取效率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 GC-MS分析,研究山苍子油成分构成与抗氧化活性的内在关联,分析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液液萃取(分别加以超声波与磁化辅助处理)、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以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苍子油,DPPH 法比较不同提取方式对山苍子油抗氧化活力的影响,GC-MS分析山苍子油的主要成分,并以1,4-二溴苯为内标,采用面积归化法解析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山苍子油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液液萃取法的提取效率与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最高,超声波辅助处理油得率最高,为26.3%,磁化辅助处理抗氧化活性最优,达到31.22 mg·mL -1( IC50),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次之,抗氧化活性为56.95 mg·mL -1( IC50),水蒸气蒸馏法抗氧化活性最弱,为64.95 mg·mL -1( IC50); GC-MS分析检测出122种以上的化合物,包括12种脂肪酸,16种萜烯,18种含氧萜烯以及其他微量化合物包括烯烃、醇、酮类与烷烃等。GC-MS分析结果表明:山苍子干果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月桂酸等)、不饱和脂肪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等)以及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萜烯、氧化萜烯类物质。液液萃取法得到的山苍子油脂肪酸含量(53.51%~66.61%)明显高于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17.64%)与水蒸气蒸馏法(8.1%),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与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萜烯、氧化萜烯类含量分别达到29.37%和17.69%,明显高于液液萃取法(6.49%~9.75%)。【结论】磁化辅助处理有利于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且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超声波辅助处理可以提升油的得率;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更有利于萜烯类化合物的获取;联系到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山苍子油富含萜烯化合物却显示较低的抗氧化活性(64.95 mg·mL -1 ),色谱级的柠檬醛抗氧化活性最低(74.33 mg·mL -1),因此推测脂肪酸成分(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是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荒漠植物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分离其内生真菌,并选择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4种人体病原细菌作为指示菌测定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的25株内生真菌以茎部最多,根部次之,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归于2目3科11属,曲霉属(Aspergillus)为优势菌属;84%的分离菌株对2种以上病原真菌,以及60%的分离菌株对1种以上病原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2株高活性菌株CKEFL003和CKEFS001对多种病原菌拮抗作用明显,均为曲霉属。牛心朴子内生真菌在根茎叶组织器官中数量分布存在差异,种群构成具有多样性特征,对植物和人体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抑菌资源较为丰富,高活性菌株为曲霉属,抗菌谱较宽。  相似文献   
9.
10.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 is an important pest of poplar in China.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 are known to be responsible for adaptation mechanisms of M. troglodyta. The activities and kinetic constants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in M. troglodyta were studi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activity and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among five instars of M. troglodyta larvae. Furthermore, the inhibition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activity in five instars by 24 inhibitors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e inhibition of GST activity of different instars by 24 inhibitors was different.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1st instar, chlorpyrifos, lambda-cyhalothrin, endosulfan, abamectin, fipronil and pyridaben were the best inhibitors tested, and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2nd instar, tannic acid and quercetin were the most potent inhibitors tested, and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3rd instar,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quercetin, chlorpyrifos and lambda-cyhalothrin were the highest, and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4th instar, quercetin and lambda-cyhalothrin were the best inhibitors,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phoxim was the highest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5th instar. Our results show that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in different instars are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in isozyme composition and thus different in sensitivity to inhibi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