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拉萨河谷山地灌丛草地植物多样性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是西藏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气候变暖和放牧干扰背景下沿海拔梯度探讨西藏拉萨河谷山地灌丛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对于该地区草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拉萨市林周县白朗村沟域的山地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样方法,重复样线法和Modified-Whittaker样地法3种方法进行系统调查,研究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3种不同取样方法α多样性的物种丰富度均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50 m样线法效果最好.2) 表征β多样性的Sorensen相似性指数和Bray-Curtis指数均随样地间海拔高差的增大而减小.3) 种-面积关系的截距c,斜率z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α,β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吻合一致.4) 依据种-面积关系研究结果,山地灌丛草地设置100 m2的样地可覆盖80%左右的植物物种.山地灌丛草地的α和β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未来研究应注重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对山体气候梯度以及放牧干扰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与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有"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部分地区高寒草地退化现象日趋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对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和保护构成了巨大威胁。为给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对高寒草地退化的表现与特征,退化的主要原因和恢复与治理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与当地青稞传统生产模式作比较、试验研究集成合理密度、合理施肥、绿色防控与低损耗机械化生产于一体的轻简化青稞生产模式是西南区西藏河谷青稞主产区日喀则市节约劳动力投入,提高青稞优质与高效,降低播种和机械化收获损失率,扩大青稞轻简化示范面积,发展以轻简化栽培生产模式为主的青稞产业兴盛战略的势必走向。为印证青稞轻简化栽培生产模式在西南区西藏河谷区日喀则市的可操作性,2020—2022年在西藏河谷区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和白朗县洛江镇扎林村,与传统青稞生产模式为对照,对青稞轻简化生产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青稞轻简化生产模式与传统青稞生产模式相比,青稞各品种的株高、穗长等主要农艺性状变化不大;产量和品质差别不明显;但在用工投入上,轻简化生产模式节约劳动力达到了96.7%,每667 m2节本增效效果明显,适合在西藏河谷青稞主产区应用。  相似文献   
4.
5.
6.
以拉萨河谷达孜县新仓村沟域的山地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探究了随海拔升高(3992~4940 m)灌丛草地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Rao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灌丛生物量和盖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草地盖度(71±14)%和生物量(49.18±19.17) g/m2变化不明显(P>0.05);2)随海拔升高群落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但共优种高山嵩草(0.591±0.034)和青藏苔草(0.326±0.061)的优势度无显著变化(P>0.05);3)随海拔升高草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特征;4)以株高测算的草地群落功能性状Rao指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物种丰富度、功能性状以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沿海拔升高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为维持高原河谷山地灌丛草地的生态安全,未来应重视三者相互关系及其生态学机制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群落特征与功能性状对不同类型和强度人类干扰的响应与适应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命题之一。本文以拉萨干暖河谷达孜县新仓村沟域山麓冲积扇上的亚高山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探究全年禁牧、暖季禁牧、全年放牧情况下,不同干扰强度对群落特征(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和立枯物随干扰强度增强而降低,群落盖度差异不显著。排除干扰强度因素,物种多样性与以株高、可食性为代表的功能性状无相关性。全部物种和可食性物种的物种多样性随干扰强度变化差异不显著,即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差异均不显著。以株高、可食性为代表的功能性状随干扰强度增强而降低,表明不同干扰强度对功能性状的影响较物种多样性更显著。未来应更广泛地探讨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内在联系,以及3者在不同干扰强度下的响应时间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9.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